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与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1)选用孕12-14天的胎鼠,从这些胎鼠脑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然后利用无血清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以及传代;(2)对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用免疫荧光进行Nestin鉴定,然后将纯化后的第3-4代神经干细胞球重悬,并进行培养,使得其活性呈最佳状态,并调整细胞密度为4x106个/20ul待用。第二部分: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1)取冻存的C6胶质瘤细胞进行细胞复苏、培养,测定细胞存活率,取其对数期细胞,同时调整细胞密度为106个/20ul待用,并将部分未用的C6胶质瘤细胞冻存;(2)取对数期的C6胶质瘤细胞,利用脑立体定向仪向大鼠的尾状核接种,构建C6脑胶质瘤模型大鼠90只,观察大鼠术后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时间,并记录,其中有8只大鼠意外死亡。第三部分:神经干细胞与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生存状况影响。利用神经干细胞与替莫唑胺治疗大鼠C6胶质瘤,经第二部分处理后的第7天,将剩下的82只模型大鼠随机抽取两只处死,剖颅取出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剩下8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神经干细胞植入组(B组)、替莫唑胺组(C组)、替莫唑胺联合神经干细胞组(D组);A组:麻醉并固定,立体定位头架引导下向瘤内注入生理盐水20ul。 B组:麻醉固定,在立体定位头架的引导下将总数为4x106个的20ul神经干细胞注入其瘤内。C组:利用灌胃针向大鼠灌入替莫唑胺:50mg/kg,连服5天。D组:麻醉固定,在立体定位头架的引导下将总数为4x106个的20ul神经干细胞注入其瘤内,神经干细胞注入的第二天开始用灌胃针向大鼠灌入替莫唑胺50mg/kg,连服5天。对大鼠生存质量及生存期进行观测、记录,对大鼠的生存期行生存分析,并绘制图表;模型大鼠死亡后行剖颅探查并取出肿瘤,观察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图表;称量后将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第一部分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分离的胎鼠神经干细胞,大量的细胞呈单细胞悬浮生长的状态,并形成大小不等、细胞量不同的细胞球;行免疫荧光染色Nestin呈阳性,证实了该细胞为有活性的神经干细胞。第二部分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1)C6胶质瘤细胞在对数期时,细胞生长排列紧密,疏密均匀,贴壁较牢;大多数呈多角形、梭形。(2)构建90只SD雄性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术中2只大鼠死于麻醉意外,4只大鼠于手术第三天死于颅内血肿,2只大鼠于第5天不明原因死亡;剩余的82只模型大鼠进入实验处理与分析。建模大鼠手术后第2天即自行觅食,但活动量、进食及饮水量较术前减少,皮毛不整洁,颜色欠光泽,精神萎靡;接种后第6天,攻击行为、逃避行为均有增强。第三部分神经干细胞与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生存状况影响:神经干细胞植入组(B组)、替莫唑胺组(C组)及替莫唑胺联合神经干细胞组(D组)较对照组(A组)生存质量明显的改善;A、B、C、D四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3.700天、28.600天、28.900天、29.500天。采用两两间的Kaplan-Meier法分析:B、C、D三组均较A组生存期延长,统计学有差异(p<0.05),但B、C、D三组之间生存期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死亡后剖颅观察:均可在右侧大脑半球稍前端形成椭圆形肿瘤。A、B、C、D四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04.105±9.877mg,95.175±9.387mg,95.870±9.542mg,95.905±8.807mg;行组间的方差分析,F=4.061,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四组的重量不全相同;故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经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提示:A组大鼠的肿瘤重量较B、C、D三组均较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B、C、D组之间两两比较示:肿瘤重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的胶质瘤组织HE染色切片都见肿瘤细胞生长极为活跃,并伴有一定的浸润性;正常脑组织与肿瘤交界处能见到大量浸润生长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界线,瘤体内的血管增多增粗。结论:(1)神经干细胞能用Nestin法鉴定,鉴定后可用于有关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2)采用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可靠性、稳定性较高,该模型是脑胶质瘤较为理想动物模型,适于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3)神经干细胞可延长脑胶质瘤大鼠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减轻肿瘤重量。(4)神经干细胞联合替莫唑胺较单一的替莫唑胺或神经干细胞治疗胶质瘤大鼠,生存期、生存质量以及肿瘤重量未见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