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外语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外语不仅意味着掌握目的语的发音、词汇、语法,而且意味着怎样以一种准确、礼貌、有效的方式来运用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尴尬以及冒犯,以及最大限度地加大成功交际的可能性。Blum-Kulka在1989年指出,实现人类交际的最基本的单位并不是语言表达而是一系列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缺少对特定文化情境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会导致交际失败。本文依据布朗、莱文森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以及顾曰国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从跨文化交际和语际语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以下简称中国学生)和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以下简称美国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策略选择,目的在于发现中美学生的拒绝策略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影响策略选择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两个研究问题如下:(1)中美大学生在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的策略有何差异和共性?(2)影响中美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设计之一:通过DCT补全对话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为50名学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和30名在成都各大高校学习的美国学生。本文所研究的拒绝言语行为仅限于实质性的言语拒绝。DCT问卷中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情景设定为四类,即:请求(3个),邀请(3个),给予(3个)和建议(3个)。所有80个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全部用英语完成问卷。语料主要来自于DCT的问卷调查。语料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社会地位对拒绝策略的影响。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等没有考虑。各项数据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SPSS(10.0)中的Chi-squaretest的数据分析法和Excel的表格描述,对各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设计之二:根据2个开放性问题,分别从两组调查者中选取5名学生进行采访,并对采访笔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中美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共性主要表现在:总体而言,两组被调查对象在实施拒绝时,间接拒绝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直接拒绝的使用频率。这表明中美文化都认同间接拒绝要比直接拒绝更加礼貌。另外,中美大学生最常用的四种间接策略也是相同的,即解释原因、劝阻、提供选择和道歉。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学生在实施拒绝时使用的策略总数要比美国学生多;此外,尽管两组被调查对象在实施拒绝时,间接拒绝的使用要多于直接拒绝,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而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对方的社会地位更加敏感。(2)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影响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策略的使用。中国人比较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社会公众形象,而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更注重个人形象。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更注重社会地位的差异;相比之下,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更注重追求所谓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对地位的表现没有中国学生那么敏感。本论文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对中国学生有一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可行的拒绝策略,对促进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