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更高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因此,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本民族认同,另一个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认同,是指中华民族中的成员对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觉意识和感情依附。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知评价会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得中华民族群体原有的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本研究以全球化下的国际社会为现实背景,从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出发,以Phinney青少年民族认同的三阶段发展模型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依据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评价、民族情感、社会参与与文化实践四维结构了解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在整理国内外量表和收集项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认同问卷,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325名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学生中选取2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考察了中国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民族身份、家庭、政治面貌、性别年龄等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总体民族认同情况同四维结构呈正相关,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有较好的信效度,在四个维度中,评价维和情感维得分较高。
2.在民族认同调查中明显呈现两个特点:文化认可程度高,政治经济认可程度低;对传统民族特征认同度高,对当代民族认同度低。说明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个别大学生的畸形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民族观念有弱化倾向。
3.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狭隘的民族认同观。
4.通过调查数据对比看,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着年龄差异。民族认同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大四的学生民族认同普遍高于大一学生,说明大学生随着知识、能力的提高、民族认识的深入,认同更回归理性,有所提高。
5.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否少数民族等对大学生民族认同均有影响,但不显著,并且民族认同存在情景凸显性。
6.大学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最后在讨论上述结论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特征,提出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充分利用“两课”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历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能力、借助重大传统节日及典型社会事件开展民族教育实践、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全球化素质形成开放融合的认同观。
本研究以全球化下的国际社会为现实背景,从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出发,以Phinney青少年民族认同的三阶段发展模型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依据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评价、民族情感、社会参与与文化实践四维结构了解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在整理国内外量表和收集项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认同问卷,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325名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学生中选取2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考察了中国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民族身份、家庭、政治面貌、性别年龄等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总体民族认同情况同四维结构呈正相关,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有较好的信效度,在四个维度中,评价维和情感维得分较高。
2.在民族认同调查中明显呈现两个特点:文化认可程度高,政治经济认可程度低;对传统民族特征认同度高,对当代民族认同度低。说明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个别大学生的畸形思维方式和批判方式,民族观念有弱化倾向。
3.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狭隘的民族认同观。
4.通过调查数据对比看,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着年龄差异。民族认同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大四的学生民族认同普遍高于大一学生,说明大学生随着知识、能力的提高、民族认识的深入,认同更回归理性,有所提高。
5.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否少数民族等对大学生民族认同均有影响,但不显著,并且民族认同存在情景凸显性。
6.大学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最后在讨论上述结论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特征,提出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充分利用“两课”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历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能力、借助重大传统节日及典型社会事件开展民族教育实践、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全球化素质形成开放融合的认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