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欧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批判课程理论,是基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状况的反思而产生的。它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思想基础,致力于揭示学校教育中课程的社会控制现象,并由此发展出了三种再生产模式,即“经济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和“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代表人物转向了抵制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抵抗因素,课程不是原封不动地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学校也在创造着文化。教科书分析、对话、协商等是他们提出的主要设想,借以消除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渗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及社会和道德责任的意识与能力。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本研究的思路与价值。第一章:社会批判课程的思想基础。社会批判课程的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对传统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并重建了“交往理性”。第二章:社会批判课程的目标。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诸多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课程目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实质是实现阶级的再生产,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征。第三章:社会批判课程的内容。社会批判课程学者指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受统治阶级的意志控制的,体现的是主流阶级的文化资本。他们主张通过课程史研究和教科书分析来消除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选择再生性知识,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第四章:社会批判课程的实施。社会批判课程的实施是一种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意义创造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话、平等的“我—你”型交往关系。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运用学生的语言与他们一起来提高其认识和揭示现实的能力。第五章:对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评价。从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第六章:社会批判课程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批判课程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或视角。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