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长春市400例0~8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水平,评价其营养状况;分别在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评价危险程度;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腹泻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缺铁性贫血等与儿童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为长春地区大规模的维生素D水平流行病学调查做前期工作。方法:研究纳入长春市(包括长春市区及所属农村)0~8岁健康儿童共计400名。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后,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留取血浆样本。将其分离、纯化、加入同位素内标等前期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定量检测,获得原始质谱分析数据及血浆25(OH)D含量,包括25(OH)D3和25(OH)D2。整理研究对象的临床调查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进行统计学描述;两组间比较正态分布及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筛选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判定影响因素的危险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HPLC-MS/MS技术检测儿童血浆25(OH)D含量,谱图质量优,误差干扰小,结果可靠性高。(2)研究对象总体25(OH)D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各年龄段处于不足状态和缺乏状态的比例均比较高。尤其是0~1岁组儿童,体内维生素D处于缺乏状态的比例达35.71%,处于不足状态的比例为42.86%,处于充足状态的比例仅为21.43%;此组儿童血浆25(OH)D水平分别与~3岁组、~5岁组、~8岁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2013年3月、4月采血的各年龄段儿童血浆25(OH)D水平显著低于2012年9月、10月采血的儿童(P<0.05);2012年9月采血的儿童,除~5岁组外其余年龄段血浆25(OH)D水平与2012年10月采血的儿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血浆25(OH)D水平为(27.64±10.98)ng/ml,女性血浆25(OH)D水平(27.41±11.69)ng/ml,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来自于市区(包括县城)的儿童血浆25(OH)D水平为(30.54±13.31)ng/ml、来自于农村(包括乡镇)的儿童血浆25(OH)D水平为(25.24±9.99)ng/ml,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5)。但是,在0~1岁组、~3岁组,来自于市区(包括县城)与来自于农村(包括乡镇)血浆25(OH)D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根据OR值(位于括号内)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体内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危险因素:不规则服用或未服用维生素D制剂(1.695),单纯母乳喂养的饮食结构(1.631),采血前2周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1.578),家庭人均年收入少于3000元(1.574),母亲学历在大学以下(1.532),采血前1年中反复呼吸道感染(1.488),采血前1年中反复腹泻病发生(1.459),挑食、厌食习惯(1.417),采血前1年中反复支气管哮喘发作(1.311)。结论:(1)长春市儿童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低,应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2)长春市儿童体内维生素D水平群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段、日光紫外线照射、长期居住地。(3)长春市儿童体内维生素D水平个体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服用维生素D制剂,饮食结构,户外活动时间,家庭经济水平,母亲学历,既往疾病,挑食、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