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传统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面临发展困境,无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传统农村普惠金融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使普惠金融的普、惠、险三个重要属性得以兼顾,将长期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农村居民、涉农企业等群体纳入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中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互相影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表面看是一个金融课题,但由于牵涉广大的农村用户以及其他各方主体,其发展水平与社会公平正义、城乡关系等方面联系紧密,所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还是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仅从金融角度去研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无法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更好的联系,获得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解。本文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体系进行研究,希望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需的条件,发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机制。本文的研究核心是尝试构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也就是DMM分析框架。通过对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运行机理进行探索,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展开思考。基于DMM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同时搭建了农业农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套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去探究和验证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希望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能获得一定的启示与思考。文章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论文背景分析、基础理论溯源和发展必要性分析,由前三章构成。该部分重点梳理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关于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以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统一关系的论证是支撑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首要理论基础;另外,马克思主义者们的金融思想也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先天的局限性则从反面启发我们如何选择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正确发展方向。然后,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数字经济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现条件,传统金融体系的困境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国内外实践为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由四章构成。本部分首先搭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对其核心内容、相互关系和运行机理进行阐述;接着对分析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逐一展开论述。该部分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入手,对于如何有效达成目标进行了分析论证。实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需要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各方主体的协同参与,需要有效的发展模式作为保障,基于该分析逻辑,形成本文的“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发展模式”DMM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数字技术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迭代升级,扩大数字技术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中的运用,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更加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参与主体方面,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等主体同时作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者和受益者,需要在彼此的竞争、合作和制约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形成有效的主体协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多方合作型,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资源和能力禀赋的地区,反映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需的体制机制保障。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另一个核心部分,由两章组成,主要侧重于实证分析。该部分首先在DMM框架的分析基础上,梳理从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可能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生影响的指标,形成基于DMM分析框架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研究,梳理形成衡量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别对两套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从细分指标进行分析,发现这种作用并不只是单纯的正向促进,而是存在一定的多维性。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四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基于前述分析研究,该部分梳理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从财政、金融、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给出政策体系的搭建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进展,对该选题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论文从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研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开展数字相关问题的研究,并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论文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下构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框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现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二是论文搭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论文以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框架。此外,论文在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各主体进行分析时,分别从建设者和受益者两个不同的角色出发,针对各类主体分别承担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职能,探究不同主体对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通过对不同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与制约关系的分析,梳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如何形成更加有效的主体协同机制。三是论文建立了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论文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使用DMM分析框架,在梳理传统普惠金融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与农村金融和数字技术紧密联系的指标。论文形成了以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和发展模式三方面共同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针对性地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进行全面发展评价。此外,论文还建立了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使得论文的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顺应数字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产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极强的必要性;二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将数字技术、参与主体和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先进安全的技术支撑、各方主体协同作用,以及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缺一不可;三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存在多重内在关系,我们在通过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加以规避;四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从金融、技术、人才、财政等各方面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政策体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