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文艺学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审视向度、表现、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该命题进行说明。首先,就涵义而言,相关论者对该命题的阐释与界定表明:日常生活审美化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一个多义性概念,其主要含义包括:作为艺术运动的艺术生活化进程,从日常生活向艺术推进的浅层审美化进程,以及日常生活的图像虚拟化进程。其中,日常生活的图像虚拟化是整个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的核心与实质所在。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视可分为三个向度:其一,从文化向度上讲,西方哲学思想的语言学转向与表征危机,导致后现代景象社会的产生与视觉文化的盛行,这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虚拟的相互联系乃至图像虚拟的审美性凸显提供了必要前提与可能性,并成为整个审美化进程的根源与现实体现。其二,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向度来看,后现代消费社会转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为日常生活与审美之联姻提供了直接的动因与必然性。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其助长,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诉求更多的受到商品逻辑与政治经济规则的支配与影响,具体来说,后现代消费文化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手段在于首先使审美日常生活化,即在语言学与视觉转向的文化背景下颠覆以往审美观念,强调即时体验与非距离式审美,强调视觉感知在现代审美与日常生活中的首要地位。然后再使日常生活商品殖民化,即以影像传媒技术与文化工业为支持,将消费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审美文化作为商品,并将作为商品的当代视觉审美文化产业化,最终将产业化的视觉审美文化推向后现代消费大众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不可缺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野,必须警惕其成为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附庸而不自知,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趋势进行社会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其三,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向度来看,现代网络与传媒社会的兴起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持与可行性。当然,传媒文化作为一种科技文化也存在着不利的有害的一面,这突出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技术本体论问题上。因为一旦技术成为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唯一本体性存在,审美与艺术也就失去了往日所有的灵性气质与光辉,并进一步以日常生活技术化的方式,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面目操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维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作为特定语境概念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是指以西方哲学文化的语言学转向为背景,以后现代视觉文化与景象社会的确立为根源,以后现代消费意识形态为动力,以网络媒介技术为支持的日常生活的深层的图像虚拟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及其悖论在于:其一,就观念而言,该进程使得审美观念趋向多元差异化与传统审美本质理论的消解,并进一步导致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与形象泛化。此外,在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中,审美与商品、技术等要素结合起来,传统非功利审美观也为实用功利主义的审美观所代替。其二,就实践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也使得审美与日常生活表现出众多悖论性特征。可以说,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双重背离。具体来讲,它是以操控感性的方式解放感性,以背离生活世界的方式来实现回归生活世界的。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功能在于它从人最基本也最直接的生存现实出发来体现其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了人类审美的一种新的价值趋向,即趋向个体的日常生活过程,趋向人类现实的生存价值的实现,趋向人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从另一方面审视,消费时代的审美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它在造就出新的审美风尚和范式,为当代人提供和营造出感性的生存氛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人性分裂、感性欲望泛化、主体消解、价值虚无等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矛盾与问题。
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学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推动了实践论美学从理论理念境界向现实生活世界拓展,从原先的仰视审美范畴到平视审美生活,从哲学层面的美学玄思到现实层面的审美享受过程。实际上,实践论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实践美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目标与根基所在,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完善发展的必由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