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笛卡尔在其成熟作品《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沉思中开始了他的怀疑论,论证了“我思”的确定性,并以此为阿基米德点,建立了他的整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而在怀疑论证中,怀疑的首要目标就是人类的感觉官能和由此获得的感觉观念。感觉因其具有欺骗性而被当作了怀疑的对象,它似乎不能作为可靠的形而上学知识的来源。但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并不能反映笛卡尔对于感觉观念的全部立场。在一些文本里笛卡尔认为包括感觉观念在内的所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卡尔在其成熟作品《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沉思中开始了他的怀疑论,论证了“我思”的确定性,并以此为阿基米德点,建立了他的整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而在怀疑论证中,怀疑的首要目标就是人类的感觉官能和由此获得的感觉观念。感觉因其具有欺骗性而被当作了怀疑的对象,它似乎不能作为可靠的形而上学知识的来源。但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并不能反映笛卡尔对于感觉观念的全部立场。在一些文本里笛卡尔认为包括感觉观念在内的所有观念都能够表征心灵之外的对象,在另一些段落中,他又将感觉观念斥之为错误表征,即不如实地表征外部对象。围绕这这些问题,学界进行了许多争论。本文旨在尝试解决以下问题:感觉观念是否能够表征外部对象?如若不能,那么感觉观念对于心灵有什么作用?如果感觉观念能够表征外部对象,那么这种表征何以可能?并且一个适当的感觉表征理论应当如何解决错误表征的问题?在本文第一章中,笔者基于笛卡尔关于观念和形式与对象实在性理论,论证了笛卡尔就感觉观念而言的间接实在论或者知觉表征论立场。同时澄清了感觉及感觉观念这些术语在笛卡尔哲学中的不同内涵,明确了问题及其解释的前提。在第二章中,笔者对以往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及对于错误表征问题的解释进行了论述和反驳。在第三章中,笔者基于一些学者的观点,论证了感觉不能内在地表征除了其自身的任何对象,但是因其与心灵外物质实体的因果关系而有了一种共变关系,这种共变关系能够让我们对外部对象进行区分。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感觉观念外在地表征着其对象。它们虽然不能为我们带来形而上学真理,但这种区分可以指导身心复合体趋利避害,并为我们经由清楚分明的理智观念而获得的知识进行辩护。此外,感觉观念错误表征着外在对象不是因为其内在模糊混乱的性质,而是因为我们的习惯性判断。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密尔的著作为依据,在分析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专门对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系统的分析。长期以来,正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在对正义诸多阐释中,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思想,但仍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密尔认为功利主义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正义概念的误解,在功利与正义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此,密尔构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以
快速觉察面孔情绪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和生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处理单个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更多情况下需要处理多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与单面孔情绪不同,多面孔情绪信息的变化,不仅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信息,而且还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一致、不一致信息,即情绪差异信息。多面孔情绪差异信息,即使没有被注意到,仍传递着人群矛盾或者复杂的情绪状态。早期研究较为全面地探究了单面孔情绪和多面孔一致情绪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便是这样一个中外文明交流之所。敦煌学的研究便是对这些文明的再次挖掘和重现。而敦煌哲学的的研究则主要在于对敦煌文献、敦煌符号的哲学思考。本文便是以“敦煌文献”中的王梵志诗歌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王梵志诗中的思想和儒释道三家思想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找到王梵志诗歌中独特的人生哲学理念。王梵志的诗作在其往后的几百年间广泛流传于佛家修士和人民
注意选择哪些刺激进入认知加工系统对个体的生存、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注意力的研究已证实,低家庭SES环境中成长会损伤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即自上而下的注意,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影响还不清楚。当前研究采用金钱和积极的社会信息作为奖赏,考察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特点。研究一,以金钱作为奖赏,采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训练-测验二阶
“人”是儒家思想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人的自我实现,即理想人格的产生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孟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继承者,通过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完善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想人格包括圣人、君子和大丈夫。孟子身处于诸侯争霸、天下无序、相互征伐、百姓定无居所的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权利竞争中,恢复社会秩序,稳定乱世局面成为迫不急待的问题,而理想人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主体
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充分地阐释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效仿。自然主义心理学是在自然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自然主义心理学接受了自然主义中“本体论—形而上学承诺”与“方法论—认识论承诺”: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存在于世界当中的自然实在物。这两个承诺体现在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研究中,就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家暗自将心理
探讨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又与人性的问题相关联。关于人性的讨论,在儒家哲学中同时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何为人”的问题,而“何为人”又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密切相关,而儒家“成人”思想就是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继孔孟之后,荀子在儒家“成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成人”思想。然而与孔孟不同的是,除了肯定人的内在德性修养外,荀子更注重个体的后天努力。在他
婚恋、事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主题,对此我们会用毕生去寻求答案,而著名女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在这两件事上的决策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通过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林徽因留存的诸多文字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从而发现了林徽因生命中两大悬疑性问题:其一,在事业选择上,林徽因为何一反传统文化对女性职业的固有印象,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二,在婚恋抉择中,面对惺惺相惜的徐志摩,林徽因为何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本研
本研究的主题是意识现象学中的心理学道路。第一章主要阐释对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自然主义心理学、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向心理学。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进而引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论文的第二章立足于《现象学的心理学》文本的系统部分,是对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论内容的澄清,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现象学理论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经验世界
农村丧葬礼俗作为人们“事死”的生命仪式,主要是由丧礼、殡葬礼、祭礼三个部分组成,其仪式程序复杂多样,禁忌讲究繁琐严格,从初终、小殓、报丧、吊唁到送殡以及葬后的祭祀总共涉及数十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各有不同的规定,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伦理功能。本文以兰州市郊Z村的丧葬礼俗为蓝本,以具体的农村丧礼仪式为切入点,致力于深入了解农村丧葬礼俗所承载的伦理功能,发掘农村丧葬礼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和道德情感,并探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