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掌握的熟练程度标志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水平。然而,习语是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在中国,对于广大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习语知识的学习一直是制约其英语水平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是对较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目前,尽管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对习语这一类特殊词汇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利用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理论研究习语习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Hulstijn和Laufer(2001)在研究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效果时提出了“投入量假设”。他们认为投入量越大,认知加工水平越深,记忆保持的效果就越好。为了检验不同水平的投入量对习语习得是否有影响并诱发学习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本文采取前测、处理、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的实验设计,试图发现一条英语习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该研究以93名高中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他们均来自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的三个高二自然班。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另外两组为实验组。本研究选取了15个目标习语,并针对实验组设计了两种不同投入量的任务:语言接触和构建语义网络。经分析三组受试英语水平无明显差异后,两个实验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和控制组一起分别完成前测,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三次测试均间隔一周时间。实验结束后,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习结果以及实验组之间的学习结果,我们发现,投入量的大小对习语习得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投入量大的学习任务比投入量小的学习任务对习语产生更好的保持效果,投入量越大,习语的保持效果越好。因而,“投入量假设”可以应用于英语习语习得,并且实验结果符合Hulstijn和Laufer(2001)提出的相关假设。但是,对于习语习得而言,我们仍需进一步精确界定投入量的组成要素并量化其强弱程度。
该研究对中国高中英语习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习语教学在课堂中未被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导致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习语能力的欠缺。教师应根据课章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包含不同投入量的任务,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语义网络,加强对习语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