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1%。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由于春季热量条件不充足,易发生延迟型低温冷害,造成玉米品质、产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增加。本研究改进生长季平均温度距平指标边界值界定,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利用滑动平均模拟、离差标准化等方法定义风险因子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及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指数计算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延迟型冷害风险评估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9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形势。稳定通过10℃界限起始日期平均每年提前0.1d,终止日期延后约0.15d。热量条件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总体高值区向东北方向延伸扩大。(2)1981~2015年东北地区低温冷害80年代发生频次最高,随时间呈波动减少趋势,1981~1996年重度冷害发生站点数最多,1997~2015年轻度冷害发生站次高于重度、中度冷害。不同程度冷害发生频次均大幅度减少,冷害站次比下降趋势大小顺序为:重度>中度>轻度,21世纪低温冷害发生频率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仍有地区发生重度冷害。根据M-K突变检验分析,1997年为东北地区生长季平均气温值突变年,同时也是轻度、重度低温冷害站次比序列的突变年,自1997年开始东北地区生育期的月平均积温和显著增加,发生冷害站点明显减少,在21世纪初下降趋势十分显著。(3)1981~2015年间东北地区轻度冷害与中度冷害发生频率总体不高,在40%以下,而重度冷害发生频率较高,80年代最为严重,90年代其次,21世纪初则是所有程度冷害发生频率都在30%以下,随时间变化严重冷害发生频率有所降低。轻度冷害高发区为辽宁、吉林西部、中部;中度低温冷害的高发区位于辽宁全省、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四盟的南部部分地区;重度冷害发生频率较高区集中在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北部与吉林东部长白山山脉,东北地区整体上由西北到东南发生频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4)风险区域分布情况:黑龙江东部、内蒙古北部新巴尔虎右旗处于高风险区,牡丹江市、朝阳市、葫芦岛市以及赤峰市处于次高值区,向吉林中、西部逐渐减小,吉林与内蒙古交界处大部分地区中等风险系数在0.0025以下。本研究确定的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可为东北地区春玉米低温冷害发生风险可能性进行评估,为农业生产播种的时间安排、耕作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