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道德思想素质高低、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前途。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大学生能否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显著,依旧有待于提高。其影响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以下简称接受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接受教育)的发展。因此,不解决大学生的接受动力问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现状将难以改观。大学生接受动力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首先要从不断增强大学生接受动力,不断完善大学生接受动力的运行机制方面着手。国内外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层面,对大学生的主体性精神,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合理性需要有所忽视,这就抑制和弱化大学生接受动力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从大学生视角来探讨如何培养和开发其接受动力的问题,坚定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其主体性精神,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接受动力培养机制,以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大学生需要作为切入点开展调查研究,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基础,为追求培养和开发大学生接受动力为目的,围绕“什么是大学生接受动力,如何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接受动力”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组成,正文又分为四章。绪论。首先指出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其次是国内外学者有关动力研究的文献综述,指出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其三,陈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四指出本论文选题意义;最后指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大学生接受动力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需要,对大学生接受动力的组成要素和特征进行了的论述。第三章。通过实证调查把握高校大学生接受动力的现状。当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总体上是积极主动的,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的同学接受动力缺失或者不足的问题,并对其原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探讨开发和推动大学生接受动力产生的方法和基本途径。主张运用激励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和个别教育法,通过重视和满足大学生需要,尊重和加强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合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六个基本途径来开发和培养大学生接受动力。结语。进一步强调培养和开发大学生接受动力的必须性和迫切性,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