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的法权基础:从马克思到黑格尔——近代政治视域中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围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展开的研究,其基本问题框架是基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批判视角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所做的一个回溯式分析,与此同时,本文将厘清黑格尔如何立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论传统,对近代以来的政治-道德哲学传统(主要是近代自然法、社会契约论和个体权利观念)展开的批判,从而阐述黑格尔本人对现代国家及其法权基础的崭新理解。本文指出,黑格尔试图通过吸纳古希腊“伦理”(Sittlichkeit)观念、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和政治有机论(organism)来调和古今政治哲学对“自由”的不同见解,并且为近代工商业市民社会和家庭关系在国家制度下的正当性和目的作了“辩护”。黑格尔对传统自由观念及其国家制度的观念论阐释体现了他的双重问题背景,一方面是黑格尔对古今自然法观念的调和与改造;另一方面则是,黑格尔基于自己不同于近代知识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套伦理的反思体系,以此寻求国家内部环节如何可能在自由概念的发展中获得其合理性。在这两种思想诉求的基本追溯之下,本文最终将提出,黑格尔对现代国家形态的理解是一种介于传统与启蒙观念之间的政治哲学,他既沿袭了近代自然法的问题意识,又结合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逻辑思辨形态和历史哲学的多重维度,由此开辟出了一条长期被忽视的、不同于英美主流传统(包括任何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路向。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黑格尔思想在二十世纪西方世界的复兴、流变和政治背景,并且评述了当代英语学界研究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部分重要论著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价值,以及全文的基本思路和谋篇。
  第二个部分含有三个章节:其分别对应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和相应观念。第一章通过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对黑格尔“中介”领域及其观念的批判,由此切入马克思所谓“颠倒”黑格尔逻辑的核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关系。这涉及到,马克思如何理解黑格尔法哲学中“等级”和“市民社会”在后者的国家体系内发挥的作用。由于黑格尔逻辑学的“自-中介”观念在马克思看来并不能成立,所以国家代表的普遍目的和市民社会代表的个别利益,无法通过上述观念加以调和。第二章,由于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中介”观念并不能有效调和极端对立的两级,由此引出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逻辑学的更进深层次问题,那就是马克思并不赞同黑格尔对“现实性”与“观念性”概念的理解。本文指出,黑格尔的这种国家目的论奠基于他的一种极为独特的“知识论”。具体而言,那就是黑格尔在《小逻辑》当中,提出的一种不同于近代笛卡尔以来线性知识论的真理观——“圆圈式”的知识论。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黑格尔这种真理观的“圆圈式”本质,才能真正理解黑格尔“现实性”概念,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的国家“现实性”才能得以准确揭示。第三章,经过上述两个环节的探讨,笔者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根本分野在于,马克思从根本上否定了黑格尔的“国家有机论”,这才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核心。而马克思自己提出了某种以“人民主权”和“人的现实自由”为前提的“民主制”。笔者将通过初步分析黑格尔“有机论”(organism)作为一种不同于“因果论”的政治目的论,以此展示,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观念的根本分歧正是黑格尔的这种“国家有机论”。全文第三个部分,笔者将完全回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本身的语境之中,第四章首先探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写作背景与主题,尤其是涉及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标题另外一个部分“自然法与国家科学的纲要”所包含的主要问题:对近代自然法的批判。由于人们通常忽视了黑格尔法哲学主题中这样一个维度,因此,也就没有足够重视黑格尔法哲学对近代自然法传统(近代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的思想起源)的整个态度,尤其是,这个问题牵涉到,黑格尔为什么把“抽象法”环节纳入到他的法哲学体系当中。在这样一种关注下,第五章,本文会回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具体语境和文本,分析“法权”与“自由”的概念何以可能成为黑格尔整个法哲学的基石,通过解释黑格尔的“抽象法”诸环节以及黑格尔批判近代自然权利论的相关论证,本文会着重涉及到,黑格尔对洛克和霍布斯的自然权利传统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批判,由此引中出黑格尔同现代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的诸多分歧,其间,笔者会参照新自由主义哲学家罗尔斯对黑格尔的若干阐释。此外,除了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的扬弃之外,黑格尔又在“道德”环节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的义务论,黑格尔的最终目的是把上述环节全部纳入到他的现代国家体系和法权观念当中。因此,本文的最后一章(第六章)将集中论述黑格尔的“伦理”(Sittlichkeit)观念,并且指出,黑格尔通过对古希腊“伦理”概念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有机目的论的吸纳,提出了一套在近代自由观念与古典伦理的整体生活之间获得平衡的政治方案,它经过家庭(直接自然的普遍性)、市民社会(特殊性)和国家(包含了特殊的普遍性)三个环节,从而构成一套黑格尔心目中的现代国家制度和体系。
其他文献
论文《新道学的生死观》,是在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新道学理论的框架背景中的人类文化具体问题的专门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从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死问题入手,通过对古今中外生死理论核心部分的再梳理,力图为人们提供从内在的生命体验之视角所确立的一种科学睿智的生死观,这一生死观对如何真正确立认识生死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生命以及生死的过程、准确把握死亡的巨大人生价值、理解超越生死的历史演进等具有参考价值和
学位
新思维或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新知遭到已有理论的束缚而产生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新理论在经过原有逻辑体系的制约与事物实际情况的冲突矛盾之后才能突破发展。新的理论无法适用原有逻辑思维框架时,我们就要重新构建它。对此,恩格斯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新的事实被察觉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点为基础。”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学位
本文试图将戴震思想作出系统性的梳理,在“自然与必然”这一主题下探讨其治学门径、天道观和人性论。  既往对戴震的研究主要循两条线索进行:按照理学的线索,戴震被理解为从理学脱胎而来的反理学者;依照启蒙的线索,戴震被视为科学先驱与情欲主义者。然而,在这两条线索下,其思想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都无法得到彰显。戴震的思想方法与主题需要在其文本中得到重新梳理。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致力于在经典研究中重塑时代价值,戴震
学位
《乐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对音乐思想有着最综合论述的经典著作。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乐记》中包含的各方面观点,主要的有“动静说”“理欲说”“性情说”“天人感应说”“和谐说”“音乐社会学思想”“提倡德音说”“礼乐观”“音乐修身观”“音乐宇宙观”等。然而汉字在历史变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意义的变化和丢失,它作为思想单元,若不能阐发清晰,必然对《乐记》思想的深入理解形成极大的障碍,
学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持续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所置身的物质世界,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与诸多社会问题,与人类价值发生着深刻的冲突,造成了科学-社会关系的局部紧张。公众参与科技事务(Public Engagement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PEST)被认为对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整合、公民社会的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引入可能世界概念后,可能导致空词项问题出现,例如,词项“孙悟空”在现实世界无所指,但在可能世界会有所指。包含空词项的推理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这恰是一阶逻辑和以一阶逻辑为基础的模态谓词逻辑的短板。例如,存在概括推理模式在考虑空词项的情况下就会失效。从逻辑角度对空词项进行分析,至少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进行,经典逻辑在外延方面着墨过重,其处理结果不能使人满意。模态谓词逻辑还有一个大的缺陷是不能通过同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世界中,公私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各种不同层次的内涵之间,既有彼此渗透、互相沟通的一面,又有彼此抗拒、互相排斥的一面,交织成极为复杂的结构关系。若要准确把握并真实呈现先秦儒家公私观念的整体图景,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典范”与“伦理典范”的区分。  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互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国”为“公”、“家”为“私”的公私判分方式,奠立了政治领域中公主私辅、经济领域中公私并举的早期公
学位
本文以庐山慧远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慧远在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从般若性空学转向涅槃妙有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这一转向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晋宋时代,竺道生将法性、理与成佛根源统一起来,开出了一条中国佛学的道路:法性-涅槃之路。竺道生被视为沟通形上学与心性论的主要肇始者。思想的转向与道生的开创,其直接动因是“《涅槃》巨典恰来中国”,然而,经典的刺激不是唯一的亦
学位
华莱士在科学史上的真实形象遮掩在神化后的达尔文的影子之中。他有两种经典的传统形象为后人所知:其一,作为自然选择机制的共同发现者与达尔文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他是达尔文的“骑士”;其二,因为热衷于今天被称为伪科学的灵学研究,他又是达尔文的“异端”。对于如何理解华莱士从骑士到异端的形象转换,科学史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他是生物学家的叛逆者,因为沉溺于灵学而背离了达尔文的科学路线。这种看法显示出相当程
学位
复杂适应系统是目前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模拟方法,在科学和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复杂系统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本内容,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而建立的回声模型进行简要的论述;接着对科学中的模型与模型方法进行讨论,着重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评价与选择标准,力图说明模型作为模拟方法的基础在科学探索和科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