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对张载的天道性命之学作总体性的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文意蕴.本文指出:张载的思想产生于佛老思想盛极一时、而儒学思想一度没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他积极地回应现实,怀着作为一名儒家学者的学术使命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历史担当感,希冀通过自己的"苦心极力"的努力,"为往圣继绝学",进而"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本文基于张载天道性命之学的学理脉络,着眼于"天—人—天人合一"的逻辑顺序,来对其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张载"性即天道"的本体论思想作了分析,指出了张载把涵气之"太虚"作为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太虚"之天通过气化之"道",实现其生化万物之"用",从而赋予万物以"形".张载认为,只有源于"太虚之性"的"天地之性"才可以称得上"性".此外由于气质的刚柔、缓速、清浊的差异和"天地之性"的通蔽开塞的不同,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具有不同形性的万物.其中人禀得"清气"而生,成为万物中最优秀的存在,因而惟有人才能够觉悟到并发扬本身所禀赋的天地之性.由此太虚之性下贯到人之性,天道下贯到人道,为先秦儒家的"仁"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文章认为在这里,张载批判了佛老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孔孟的"仁学"思想,实现了其"为天地立心"的伟大使命.其次,本文指出张载认为禀得"清气"而拥有"知"之"心"的人,应当以"天地之性"为"性",通过修养工夫而"变化气质",从而返于天地之性.文章对张载的"大其心"、"诚"的修养工夫作了阐述.张载还认为在实地从事修养工夫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的坚持"诚"的思想.由此,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工夫"上达反天理",返于"天地之性",主动的与天相贯通,从而实现了天人相互贯通,与天合一.文章认为在这里,张载继承了儒家"德性优先"的原则,丌启了陆王心学的思维理路,同时实现了其"为生民立命"的人生祈向.最后,本文对张载"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作了论述,指出"民胞物与"的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大同"的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进而辨析了"民胞物与"的理想与老子"小国寡民"理想所展示的不同的思维理路.然后,本文从总体上对张载"为天地立、,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作了阐发,揭示了其思想中所内涵的具根本性意义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之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