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其特点有:认知及语言障碍、沟通和交往困难、兴趣狭窄、刻板及问题行为等。近年来,随着孤独症儿童逐渐增多,其康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在逐渐增多,有医院的专业康复科室,有残联及民政系统办的康复训练中心,有特殊教育学校及民营办的康复场所。这些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寻求更有效的康复途径,来改善他们在运动、感知、认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综合干预康复训练,探讨综合干预训练的效果及不同因素对孤独症儿童在感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康复效果是否存在影响,并加以总结分析,为业界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患儿的自然情况、患病情况、家庭情况、康复训练情况等,进行信息资料收集。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评估工具采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对孤独症儿童在感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社交、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前后的效果评估。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sx±)表示,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min,ma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结果:1.孤独症儿童在感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综合干预康复训练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各项行为在训练后评分均高于训练前。2.性别在感知行为、粗大动作、语言沟通、认知行为、社交行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综合干预康复训练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知方面(t=2.385,P<0.005)、粗大动作(t=2.745,P<0.007)、语言沟通(t=3.241,P<0.002)、认知(t=4.449,P<0.0001)、社交(t=3.914,P<0.0001)、生活自理能力(t=2.728,P<0.007),以上各项行为训练前后评分差值,男孩均高于女孩。3.年龄在语言、认知、感知行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综合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知行为(F=3.459,P<0.034)、生活自理能力(F=4.769,P<0.010)方面,均是4~5岁年龄段训练前后评分差值较高。在语言方面(F=3.880,P<0.0097);认知方面(F=0.768,P<0.0234),2~3岁年龄段训练前后评分差值较高。4.家庭的康复治疗信心在语言沟通、认知行为、社交行为、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综合干预训练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语言沟通(F=3.219,P<0.044)、认知行为(F=3.223,P<0.043)、社交行为(F=3.347,P<0.039)、精细动作(F=3.727,P<0.027)、生活自理能力(F=4.375,P<0.015)。家长是否介意他人知道孩子是孤独症,在干预训练前后评分比较,精细动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5,P<0.043)。且不介意他人知道的孤独症孩子,各项行为在干预训练前后评分差值均较高。5.在民族、城乡、是否独生子女、饮食、睡眠、看护人的文化程度职业、训练费用占家庭收入比、家庭关系、病情程度、家长对病情是否了解、家长是否接受过孤独症相关知识培训及是否参与了训练,这些因素在综合干预康复训练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干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及提高。2.通过训练后男孩在感知、粗大动作、认知、语言、沟通交往、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好于女孩。4~5岁年龄段在感知行为、生活自理方面能力提高要好一些。2~3岁年龄段在语言、认知方面能力提高要好一些。3.家庭的康复治疗信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有益,有助于改善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沟通行为、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不介意他人知道孩子是孤独症,对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有辅助作用。4.民族、城乡、是否独生子女、饮食、睡眠、训练费用家庭支出占比、家庭关系、看护人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病情程度、家长对病情的了解、家长是否接受过孤独症相关知识培训及是否参与了训练,这些因素对综合干预的康复效果还尚未见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