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家在各种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的制约下有目的地选择使用语言表达手段进行交流时在作品中所形成的独待特征。从大的方面讲,文学风格可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而从微观着眼,文学风格又可以被理解为文学家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倾向性。文学风格既是文学家的创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读者的创造,只有将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学风格的内涵。翻译的风格论因翻译活动区别于一般文学活动的实质和原理显得更加难以操作。传统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翻译的研究,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文的风格,把翻译解释为两种语言间的文字转换活动,将与原文的“忠实”、“对等”作为翻译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很少涉及翻译家的风格。传统翻译观视译者为隐形人,压抑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遏制了译者的创造性,抹煞了译者风格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经历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等一系列转变,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和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者对译者的风格研究也开始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活动被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使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也为我们研究译者的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目的是反对以体察和传导原语全部风格意义为原则的传统翻译风格论,突破传统“印象性术语”的藩篱,在引进翻译文学、译入语文化视角基础上,对译者翻译风格的生成进行了描述分析。具体来说,就是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差异和译作差异等不同视角来观察译者翻译风格的生成,并结合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诸多制约因素来论述译者翻译风格存在的合理性。进而提出译者的风格实质上是一种翻译风格,是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观念、翻译策略在其翻译作品中的体现;是译者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艺术情趣、文学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翻译个性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它贯穿于对原作的选择、对原作主题、形象、情节结构以及风格的再现、翻译手段和语言技巧的运用等各方面。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同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