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防爆罐是妥善处理公共场所爆炸物的主要安全防护措施之一,提高防爆罐的抗爆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涂层防护改善防爆罐的抗爆性能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选用喷涂聚脲弹性体材料作为防爆罐表面防护材料,首先分析了Qtech MS-1型喷涂型高强聚脲材料(以下简称MS-1型聚脲材料)和改性粘弹性阻尼Qtech Q413m型聚脲材料(下文简称Q413m型聚脲材料)的基本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和高应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爆罐是妥善处理公共场所爆炸物的主要安全防护措施之一,提高防爆罐的抗爆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涂层防护改善防爆罐的抗爆性能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选用喷涂聚脲弹性体材料作为防爆罐表面防护材料,首先分析了Qtech MS-1型喷涂型高强聚脲材料(以下简称MS-1型聚脲材料)和改性粘弹性阻尼Qtech Q413m型聚脲材料(下文简称Q413m型聚脲材料)的基本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和高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然后,通过数值模拟聚脲涂层防爆罐,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能的聚脲涂层对防爆罐抗爆防护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脲涂层防爆罐实爆实验研究,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最后,在单层聚脲涂层抗爆的基础上,研究了MS-1型和Q413m型聚脲材料复合涂层结构的抗爆防护性能,对爆炸后罐体的径向变形位移、塑形应力和吸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复合涂层结构的最优涂层配合比。通过上述测试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MS-1型聚脲材料和Q413m型聚脲材料的常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材料的密度、硬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分别为1.157g/cm3和0.893g/cm3,90HA和61HA,24.35MPa、12.34MPa,294.28%、362.03%,以及77.3k N/m、32.47k N/m;其平均凝胶时间分别为5s、41s,表干时间分别为31s、222s;固含量分别为97.73%、95.94%,挥发物含量仅为2.27%和4.06%;表面附着力分别为6.07MPa、2.36MPa。因此,MS-1型聚脲材料和Q413m型聚脲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附着力好等特点,适合作为基材防护涂层。(2)MS-1型聚脲材料和Q413m型聚脲材料的热稳定性、氧指数和烟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失重5%时的温度分别为273.9℃、293.7℃,提示出聚脲材料可在温度270℃以下环境中安全工作。其氧指数分别为22.7和22.3,表明其不属于易燃材料。其最大烟密度(MSD)分别为9.09%和8.59%,烟密度等级(SDR)分别为5.26%和1.99%。相比传统应用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生烟量低,抑烟性能优异。(3)单一聚脲涂层防爆罐的ANSYS/LS-DYNA有限元仿真模拟抗爆性能研究表明,径向变形方面,MS-1型聚脲材料防爆罐变形量最小分别为6.33mm,较无涂层防爆罐减少了23.55%;塑性应力方面,塑性应力峰值约为43MPa,应力降低了20.41%。能量吸收方面,其中MS-1型聚脲材料防爆罐吸收内能最多,为62.7J,动能方面较无涂层防爆罐减小57.9%。单一MS-1型聚脲材料和Q413m型聚脲材料罐体与无涂层罐体对比研究表明,单一MS-1型聚脲材料防爆罐在整体变形、减小塑性应力和能量吸收方面最优。(4)爆炸冲击荷载下聚脲涂层防爆罐实爆(现场爆炸)实验研究表明,变形效果图和数值模拟云图基本相似,无涂层、4mm Q413m型和4mm MS-1型聚脲材料罐体最大径向变形为7.7mm,6.6mm,5.8mm。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均在11%以下,表明现场爆炸实验与仿真模拟研究结果吻合性较高。(5)聚脲复合涂层结构防爆罐ANSYS/LS-DYNA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约束变形方面,1mm Q413m型聚脲材料和3mm MS-1型聚脲材料复合涂层罐体变形7.4mm,较无涂层罐体整体防护效果提高了10.63%,约束罐体变形性能最优,为最优涂层配合比;在降低塑形应力及吸能等方面,1mm Q413m型聚脲材料、1mm MS-1型聚脲材料、1mm Q413m型聚脲材料和1mm MS-1型聚脲材料复合涂层为最优抗爆防护涂层配合比。综上所述,用于防爆罐的聚脲涂层具有良好的抗爆防护效果,在抗爆防护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水下传感器网络已在水下监测、污染检测、灾害预防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特定水域部署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协同感知水下环境,并结合节点位置信息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可为上层应用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定位是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服务之一。现有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主要是通过测量未知节点到信标节点的距离来进行定位,但大多忽略了复杂水下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水下节点随水流移动以及测距噪声随距离变化的
聚脲弹性体是防护性能优良的高弹性材料,将其与铝材、钢材等多种金属材料及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复合制成的复合结构,对基材抵抗爆炸、碰撞冲击的性能有较大提升作用。但将聚脲应用于交通安全防护领域的研究较少,将其与管状金属结构复合应用制成吸能缓冲装置抵抗冲击的研究更少。本文利用实验研究与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研究Qtech T190型聚脲(以下简称QT190)、Qtech T413型聚脲(以下简称Q
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展示城市创新与活力,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名片,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独有气质。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使其活力再生,是当前城市研究与建筑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青岛市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外立面”的全新角度看待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在理论与调研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对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立面保护与更新进行策略研究,为青岛乃至国内的
高温热泵技术可以利用石油化工、农林烘干、纺织、冶金、橡胶、食品等不同行业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大量废热余热,产出高温热水或高温蒸汽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避免了废热直接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适用于高温热泵的新型工质是高温热泵技术研究的关键,由于不同生产工艺具有不同的余热资源和供热要求,单一组分工质难以在宽广的温区内保持较高的性能,而针对每一种工艺进行高温热泵开发难以形成规模
随着我国城市飞速发展,人口不断涌入,显现出城市空间容量不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轨道交通正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轨道交通运营环境复杂性和紧密性,如果系统发生灾害事故,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引发次生、衍生灾害,整个灾害过程呈现链式或网状结构,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灾害事故现状,基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形式一直都是研究重点。青岛地铁鞍山路换乘站位于青岛市北区鞍山路与山东路交叉路口,地层为青岛地区典型“上软下硬”土岩复合地层,基坑局部埋深达到40m,周围环境复杂,给支护结构设计带来困难。基坑上覆土层,下部为强度较高的花岗岩,微型钢管桩锚索支护在该地层条件下发挥出明显优势,微型钢管桩施工方便灵活,有效解决了支护桩在坚硬岩层难以施工的难题,上层结构性较差的土
多层RC填充墙框架结构在我国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中,漩口中学14栋教学楼中有6栋发生倒塌,包括5栋框架结构和1栋砖混结构。其中倒塌的四栋框架结构均为带填充墙的不等跨外廊式框架结构。本文基于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探究该类典型结构的地震失效机理;开展了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提出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平衡设计方法;据此设计方法对原型结构通过增设翼墙的方法提高其抗地震倒塌能力,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目前,抗生素抗性细菌(ARB)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问题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人类生活、医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ARB和ARGs的污水最终都会通过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中,使得污水处理厂成为ARB和ARGs的储存库和向环境中传播抗性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污水处理厂中有效去除ARB和ARGs,对于防止抗生素抗性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污水处理工艺对ARB和ARGs的去除效果,本研究采用平板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透水性差、污染物来源广的特点使降雨地表径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解决好工业园区降雨地表径流污染问题不仅能够保护周围水环境,还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沿海城市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3场典型降雨在工业园区内进行取样检测,并利用SWMM建立工业园区雨水管网概化模型,对比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瞬时浓度变化趋势,计算径流污染物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
污水资源化与碳中和的战略理念推动着以能耗换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并实现资源化回收是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污水厂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污水的碳源浓度普遍低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研发碳源浓缩和资源化工艺以实现污水有机能量回收最大化。本课题提出利用基于正渗透(FO)膜分离的高效碳源浓缩技术思路,研发了耦合混凝/吸附的强化正渗透膜浓缩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