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的产生、演进过程及其主题精神和艺术品格。哈尔滨左翼文学产生于沦陷之初的哈尔滨,鲜明的在地性左翼体验与哈尔滨中共的有效领导,使年轻的哈尔滨左翼作家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抢占文艺阵地,积极地发表作品,掀起了东北左翼文学的高潮。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对哈尔滨左翼文学进行界定,哈尔滨左翼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成长起来的逐步走上左翼文学道路的文学青年的创作。随着斗争的变化,这个群体中无论是留下来的,还是流亡到关内的,都坚守着左翼文学战斗精神,向沦陷区文学播撒反抗火种的同时,也向关内文坛吹进了强劲的东北风。其次,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从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史料挖掘、作品整理和价值研究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论文的思路框架及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描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成为苏俄革命思想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在这条“红色之路”上,苏俄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的产业工人、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等,使他们有了深切的“哈尔滨体验”,为哈尔滨左翼文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现代媒介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生成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当时,哈尔滨有《远东日报》《东三省商报》《晨光报》《国际协报》《大北新报》《滨江日报》《国民公报》《哈尔滨公报》《午报》《消闲录》《商报晚刊》《哈尔滨五日画报》等十几种。“五四”以后,关内的一些新文学刊物及作品传入哈尔滨,对哈尔滨新文学起到了启蒙作用。一些受到五四影响的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通过当教员、组织文学社团推动了哈尔滨进步文学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大城市相继沦陷,而哈尔滨作为最后沦陷的一座大城市,各方抗日力量齐聚哈尔滨,使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抗日舆论空间,抗日文学的呐喊承担起了时代重任。第二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集结与创作实践。“九·一八”事变后,以《夜哨》为中心迅速集结了金剑啸、萧军、萧红、罗峰、白朗等左翼作家,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抢占报纸副刊阵地,聚集起势头强劲的左翼文学浪潮。当《夜哨》被迫停刊后,左翼作家迅速转战到新阵地——《文艺》,继续战斗。当时,不仅在文学领域,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哈尔滨左翼作家的身影。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跋涉》的出版把哈尔滨左翼文学运动推向了高潮。第三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留守者、流亡者及继任者的文学战斗。1935年前后,日伪统治者对哈尔滨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发布行政命令取缔大部分报刊,哈尔滨左翼作家失去了作品发表平台,个人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左翼作家队伍开始星散,舒群、萧军、萧红、罗烽、白朗、金人、姜椿芳等人先后流亡到关内,用他们的歌哭、呐喊显露出这群流亡者抗日救国的倔强灵魂,特别是他们在上海的重新聚集,为其后的“东北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留下来的左翼作家继续战斗,金剑啸如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日伪统治的龙江大地上唱出不甘当亡国奴的反抗声音,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梁山丁“乡土文学”的提倡,也是在殖民话语压迫下“暴露现实”反抗侵略的努力。作为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继任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成员,面对更加残酷的文化统治,仍用“曲笔”进行着战斗,继承了哈尔滨左翼文学的战斗精神。第四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主题精神。哈尔滨左翼文学有着鲜明的时代、地域特点,它应着时代的召唤,在文学主题上把阶级、民族融汇在一起奏响时代强音。在展示顽强不屈的东北民众的同时,也深深地挖掘出国民性格的底色,塑造出真实、完整的东北形象。强烈的在地性左翼体验生成了哈尔滨左翼作家的反抗精神,他们扎根于东北大地,挖掘出东北民众的生存强力,进而激发出拯救整个民族的力量。第五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艺术品格。哈尔滨左翼作家是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创作上相对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却能以其开阔的艺术视野,吸收中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用他们真诚大胆的作品开创出“别一世界”的艺术天地。
结论部分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当下价值。哈尔滨左翼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把自我成长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聚集,进行文学、社会活动,是时代危机和自身困境的使然。哈尔滨左翼作家,以一种大胆的姿态,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与时代问题对话的努力,用文学的方式思考着当时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对哈尔滨左翼文学进行界定,哈尔滨左翼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成长起来的逐步走上左翼文学道路的文学青年的创作。随着斗争的变化,这个群体中无论是留下来的,还是流亡到关内的,都坚守着左翼文学战斗精神,向沦陷区文学播撒反抗火种的同时,也向关内文坛吹进了强劲的东北风。其次,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从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史料挖掘、作品整理和价值研究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论文的思路框架及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描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成为苏俄革命思想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在这条“红色之路”上,苏俄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的产业工人、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等,使他们有了深切的“哈尔滨体验”,为哈尔滨左翼文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现代媒介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生成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当时,哈尔滨有《远东日报》《东三省商报》《晨光报》《国际协报》《大北新报》《滨江日报》《国民公报》《哈尔滨公报》《午报》《消闲录》《商报晚刊》《哈尔滨五日画报》等十几种。“五四”以后,关内的一些新文学刊物及作品传入哈尔滨,对哈尔滨新文学起到了启蒙作用。一些受到五四影响的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通过当教员、组织文学社团推动了哈尔滨进步文学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大城市相继沦陷,而哈尔滨作为最后沦陷的一座大城市,各方抗日力量齐聚哈尔滨,使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抗日舆论空间,抗日文学的呐喊承担起了时代重任。第二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集结与创作实践。“九·一八”事变后,以《夜哨》为中心迅速集结了金剑啸、萧军、萧红、罗峰、白朗等左翼作家,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抢占报纸副刊阵地,聚集起势头强劲的左翼文学浪潮。当《夜哨》被迫停刊后,左翼作家迅速转战到新阵地——《文艺》,继续战斗。当时,不仅在文学领域,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哈尔滨左翼作家的身影。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跋涉》的出版把哈尔滨左翼文学运动推向了高潮。第三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留守者、流亡者及继任者的文学战斗。1935年前后,日伪统治者对哈尔滨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发布行政命令取缔大部分报刊,哈尔滨左翼作家失去了作品发表平台,个人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左翼作家队伍开始星散,舒群、萧军、萧红、罗烽、白朗、金人、姜椿芳等人先后流亡到关内,用他们的歌哭、呐喊显露出这群流亡者抗日救国的倔强灵魂,特别是他们在上海的重新聚集,为其后的“东北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留下来的左翼作家继续战斗,金剑啸如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日伪统治的龙江大地上唱出不甘当亡国奴的反抗声音,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梁山丁“乡土文学”的提倡,也是在殖民话语压迫下“暴露现实”反抗侵略的努力。作为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继任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成员,面对更加残酷的文化统治,仍用“曲笔”进行着战斗,继承了哈尔滨左翼文学的战斗精神。第四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主题精神。哈尔滨左翼文学有着鲜明的时代、地域特点,它应着时代的召唤,在文学主题上把阶级、民族融汇在一起奏响时代强音。在展示顽强不屈的东北民众的同时,也深深地挖掘出国民性格的底色,塑造出真实、完整的东北形象。强烈的在地性左翼体验生成了哈尔滨左翼作家的反抗精神,他们扎根于东北大地,挖掘出东北民众的生存强力,进而激发出拯救整个民族的力量。第五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艺术品格。哈尔滨左翼作家是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创作上相对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却能以其开阔的艺术视野,吸收中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用他们真诚大胆的作品开创出“别一世界”的艺术天地。
结论部分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当下价值。哈尔滨左翼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把自我成长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聚集,进行文学、社会活动,是时代危机和自身困境的使然。哈尔滨左翼作家,以一种大胆的姿态,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与时代问题对话的努力,用文学的方式思考着当时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