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学的产生、演进过程及其主题精神和艺术品格。哈尔滨左翼文学产生于沦陷之初的哈尔滨,鲜明的在地性左翼体验与哈尔滨中共的有效领导,使年轻的哈尔滨左翼作家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抢占文艺阵地,积极地发表作品,掀起了东北左翼文学的高潮。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对哈尔滨左翼文学进行界定,哈尔滨左翼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成长起来的逐步走上左翼文学道路的文学青年的创作。随着斗争的变化,这个群体中无论是留下来的,还是流亡到关内的,都坚守着左翼文学战斗精神,向沦陷区文学播撒反抗火种的同时,也向关内文坛吹进了强劲的东北风。其次,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从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史料挖掘、作品整理和价值研究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论文的思路框架及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描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成为苏俄革命思想进入中国内地的中转站。在这条“红色之路”上,苏俄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的产业工人、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等,使他们有了深切的“哈尔滨体验”,为哈尔滨左翼文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现代媒介对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生成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当时,哈尔滨有《远东日报》《东三省商报》《晨光报》《国际协报》《大北新报》《滨江日报》《国民公报》《哈尔滨公报》《午报》《消闲录》《商报晚刊》《哈尔滨五日画报》等十几种。“五四”以后,关内的一些新文学刊物及作品传入哈尔滨,对哈尔滨新文学起到了启蒙作用。一些受到五四影响的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通过当教员、组织文学社团推动了哈尔滨进步文学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大城市相继沦陷,而哈尔滨作为最后沦陷的一座大城市,各方抗日力量齐聚哈尔滨,使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抗日舆论空间,抗日文学的呐喊承担起了时代重任。第二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集结与创作实践。“九·一八”事变后,以《夜哨》为中心迅速集结了金剑啸、萧军、萧红、罗峰、白朗等左翼作家,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抢占报纸副刊阵地,聚集起势头强劲的左翼文学浪潮。当《夜哨》被迫停刊后,左翼作家迅速转战到新阵地——《文艺》,继续战斗。当时,不仅在文学领域,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哈尔滨左翼作家的身影。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跋涉》的出版把哈尔滨左翼文学运动推向了高潮。第三章主要介绍哈尔滨左翼作家的留守者、流亡者及继任者的文学战斗。1935年前后,日伪统治者对哈尔滨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发布行政命令取缔大部分报刊,哈尔滨左翼作家失去了作品发表平台,个人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左翼作家队伍开始星散,舒群、萧军、萧红、罗烽、白朗、金人、姜椿芳等人先后流亡到关内,用他们的歌哭、呐喊显露出这群流亡者抗日救国的倔强灵魂,特别是他们在上海的重新聚集,为其后的“东北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留下来的左翼作家继续战斗,金剑啸如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日伪统治的龙江大地上唱出不甘当亡国奴的反抗声音,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梁山丁“乡土文学”的提倡,也是在殖民话语压迫下“暴露现实”反抗侵略的努力。作为哈尔滨左翼文学的继任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成员,面对更加残酷的文化统治,仍用“曲笔”进行着战斗,继承了哈尔滨左翼文学的战斗精神。第四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主题精神。哈尔滨左翼文学有着鲜明的时代、地域特点,它应着时代的召唤,在文学主题上把阶级、民族融汇在一起奏响时代强音。在展示顽强不屈的东北民众的同时,也深深地挖掘出国民性格的底色,塑造出真实、完整的东北形象。强烈的在地性左翼体验生成了哈尔滨左翼作家的反抗精神,他们扎根于东北大地,挖掘出东北民众的生存强力,进而激发出拯救整个民族的力量。第五章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艺术品格。哈尔滨左翼作家是在哈尔滨初登文坛,创作上相对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却能以其开阔的艺术视野,吸收中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用他们真诚大胆的作品开创出“别一世界”的艺术天地。
  结论部分主要论述哈尔滨左翼文学的当下价值。哈尔滨左翼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把自我成长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聚集,进行文学、社会活动,是时代危机和自身困境的使然。哈尔滨左翼作家,以一种大胆的姿态,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与时代问题对话的努力,用文学的方式思考着当时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其他文献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了马克思对法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研究思路。马克思对法哲学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对法哲学问题的认识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虽然,马克思对于法哲学问题,未曾做过系统性的专门论述,但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法哲学问题,或者说与法哲学问题联系紧密的论述。论文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渊源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人们对知行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知行内容逐步完善,并指引着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大学生知行观的培育,是学校教育同个体实践过程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对知行观的认同及其内化,而后通过实践来外化于行。大学生知行观培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方位上,大学生知行观的表现中还存在着一些知行不一的状况,“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从现实上看是由多方因素共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社会问题日趋凸显。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类次生矛盾冲突呈现多样化、尖锐化等特点。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担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更为普遍而强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若想使得我国国民幸福感得以提升,当务之急便是保障人民大众健康水平,满足其追求。因此就“健康中国”而言对于全国人民健康指标的提升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国家及党对人民大众的责任与关爱。医改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根本手段,是“健康中国”建设的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文基于这一最新的观点尝试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  在查阅、学习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学者们对于政府以及市场两者定义与职能的研究结果,还按照时间顺序归纳了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倡导经济体制改革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中迅猛发展,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成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与经济基础,也对党在新时期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自身建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实践证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的稳定、均衡与全面发展,进而真正落实我党对非公企业在政治、组织层面的领导,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和谐企业劳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青团建设(以下简称非公团建)作为共青团组织进入非公有制领域联系青年的创新举措,实施多年以来,在团建覆盖率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各级团组织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少创新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非公团建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非公团建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完全实现。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概况和新型团青关系的分析,本文发现
文学性创伤诉说着人类的痛苦情感,构建着非常态的社会伦理,承载着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多重维度的创伤记忆。创伤理论蕴含在中外古代文学、文艺复兴文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及文本作品中。创伤写作对于勾勒主体内心情感世界与展现社会生活宏观图景方面皆有文学层面的突破创新。在迷惘的一代与信仰崩塌的文化语境中,对“创伤理论”与“创伤写作”的研究能
学位
杨万里作为南宋诗坛的重要人物,不论是人格品性还是诗学思想都彰显出独特的心灵关照和主体意识。论文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立足于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渊源,融合自身的心性特征与实践真知,其诗歌的“自然”诗学精神的建构才能够落地生根。通过杨万里对理学、心学的扬弃与重构、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革新,彰显了作者“清节励世”的君子品性。第二章是通过杨万里“自然”诗学精神的呈现,展现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对日常生活的热
学位
“德行”、“言语”分列“孔门四科”,均为孔子所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后世却罕有研究。孔子本人的相关论述也呈现出“零散化”、“凝练化”等特征,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两者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形态的这一工作,既能丰富并完善对于孔子及孔门儒学的研究,又能使后世美学、文论等相关理论主张找到传统的支撑。基于此,可将孔子关于“德行”、“言语”这两者间关系的一系列主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