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定义的东巴文地名是指用纳西东巴文字记录的地名专有名词或词组,这些词语主要是纳西语,也有一些外民族语言的借词。 本文基于东巴古籍文献中东巴文地名的整理,以及对东巴文地名的实地田野调查取证,从语言的角度,对东巴文地名作了语词结构分析,通名专名的辨析,命名理据的分析。从文字的角度,对东巴文地名作了通名字源的考证,表词方式,字音关系,用字特点的分析。同时对东巴文地名所蕴含的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作了简要分析。 第一章,是东巴文地名的提出与概述。简述了纳西东巴文和汉语地名的研究概况。我们认为汉语地名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可以借鉴相关理论来对东巴文地名展开讨论。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地名命名理据的消亡客观存在,因此东巴文地名研究迫在眉睫。 第二章,是对东巴文地名材料的整理。我们整理东巴文地名的材料来源为:东巴经中的迎送路线,东巴经跋语中地名,各大字典、词典中收录的地名。 第三章,是对东巴文地名材料的实地寻访调查。我们历时26天,寻访116个村落,130余人,着重考察了二章中整理的一批东巴文地名,最终证实170个东巴文地名的命名理据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寻访过程中,本文发现东巴经中的迎送路线与以前的马帮路线基本吻合,同时得出一个重要认识是:绝大多数东巴经中记载的迎送路线(迁徙路线)是西线,这是因为西线有东巴教圣地白地,多数经书渊源于此。但是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客观条件上分析,本文认为纳西族的主要迁徙路线应该是东线。 第四章,是对东巴文地名的语言分析。东巴文地名音节上以三音节占绝对比重,这是由地名在言语过程中的经济性和节奏规律性决定的,研究表明地名起初并非直接命名,而是在人们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一些地理实体的修饰性词组或语段逐渐简化、稳固和专有化而形成的。描述性或叙述性专名加定类性通名是东巴文地名的主要命名结构,东巴文地名的三种命名方法为:描述自然地貌命名,叙述社会历史命名,情感意愿命名。此外,命名过程中有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从命名内容中折射出了纳西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第五章,是对东巴文地名的文字分析。首先,对25个东巴文地名通名字作了字形分析,通名字的造字方法凸显了纳西族地区的山地地理环境。其次,东巴文地名的表词方式多数为形声组合方式。这种形声组合整体表词,但各部分又离散多变的表词单位,是东巴文发展过程中自身特有的表词方式。最后,在字词关系上东巴文地名的表音化程度非常高,其原因是地名命名理据的消亡;地名的专名化、符号化;具体书写过程中地名的特性决定无法使用语境提示和补意。因此,本文认为文字记录专名是文字系统表音化进程中的重要实现方式。 第六章,以东巴文地名为突破口,考证出“西方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的经师和华亭东巴的法名为东林,并证实8册经书属于龙蟠乡中义村,抄写者正是和华亭。这是首次批量证实和华亭的经书,对研究其生平和纳西学史具有较大价值。也进一步说明了研究东巴文地名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解决一些疑难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