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赖斯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家、科学学家、科学计量学家,也是有多学科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此前已有学者关注到普赖斯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并主要从科学计量学视角入手分析,但由于资料欠缺尚未出现较为全面的综合研究。本文以新获得的普赖斯档案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手段,从多个方面展开研究,力图完整展现普赖斯的学术思想和价值。通过梳理普赖斯的生平和学术经历,了解了他如何走上学术之路,以及如何从金属物理研究领域转向科学史(科学仪器)、科学学和科学政策研究。通过文献解读,将普赖斯的学术生涯划分为数学和物理、科学仪器研究、科学史定量研究、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政策研究等六个主题,以及科学史思想萌芽期、科学史方法研究主导期、科学史应用研究拓展期等三个时期。论文对普赖斯的科学技术观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其核心是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特征的总体把握,主线是对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思考,价值规范包括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方面。论文探讨了普赖斯科学史定量研究的形成之路:普赖斯从科学增长指数规律起步,继承并发展了基于历史统计的科学史定量研究方法,形成了 "普赖斯三定律";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探秘科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开启了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主流方向。普赖斯在定量研究之外,还经常使用历史案例分析等人文研究方法;通过"互育",普赖斯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科学史研究,踏上了科学史定量研究的坦途;物理学出身的这段经历是普赖斯"互育"思想形成的关键。论文还研究了普赖斯和中国学界的渊源。早在1956年,普赖斯与竺可桢等中国科学史家们首次直面交流,但此后因联系中断等原因而影响甚微;改革开放前夕,普赖斯经由钱学森和中国同行建立了通信联系,其本人亦在国内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界获得了较高声誉;普赖斯一生未曾来到中国,他的学术思想主要通过作品译介等方式在国内传播并被选择性接受。最后,论文探讨了普赖斯与贝尔纳、默顿研究科学的不同出发点和走向,讨论了科学史定量研究的思想基础、有关争议和未来发展,关注了影响因子的是与非,并透过普赖斯的学术实践反思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