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一种淡水名优养殖品种,中华绒螯蟹养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养殖产业之一。中华绒螯蟹养殖采用种草养蟹的模式,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养殖生态系统。水生植物不仅为河蟹生态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将水体中大量的氮磷吸收,降低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河蟹不仅增加蟹农收入,同时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实现良好经济、生态效益。中华绒螯蟹养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受精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扣蟹,扣蟹-成蟹,三个生命阶段。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养殖,大眼幼体-扣蟹、扣蟹-成蟹生命阶段水质变化规律,并且分别将养殖池水质与水源水质进行对比,同时分别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3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分析成蟹养殖水环境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目前对于河蟹前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比较多,但对河蟹生态养殖水质变化规律和水源水水质规律的研究较少,而水质变化规律对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和自然水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为研究河蟹生态养殖水质变化规律和其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分别对扣蟹养殖周期、成蟹养殖周期,养殖池塘水质和水源水质进行监测。2012年6—10月,对上海松江泖港地区蟹种池塘和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测。在整个养殖周期中,硝酸盐浓度水源水显著高于蟹种养殖池(p <0.05),同时水源水亚硝酸盐在多数时段浓度高于蟹种池,但6月26日蟹种池反而显著高于水源水。磷酸盐在养殖前期水源水高于蟹种池,养殖后期蟹种池高于水源水,但均无显著差异(p <0.05)。在整个养殖周期中,蟹种池氨氮均略微低于水源水,但均无显著差异。蟹种中CODMN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养殖后期均显著高于水源水CODMN。2013年3-10月对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成蟹池和水源水质进行监测。成蟹池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低于水源,且成蟹池亚硝酸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而水源水为中期最高,前后期相对下降趋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成蟹池硝酸盐浓度均低于水源水硝酸盐浓度。成蟹池氨氮浓度较水源浓度低,且在整个养殖期间呈逐渐下降趋势。成蟹池和水源水总氮和总氮均出现超标,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级标准,总磷最大幅度分别达213%、184.5%;总氮最大超标分别幅度达434.2%,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