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生长及池塘养殖容量的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江苏通州、东台两个青蛤养殖场进行两年养殖跟踪调查,研究青蛤稚贝生长与环境的关系、采集0-2龄的青蛤样本建立其壳长一月龄Von Bertalanffy、logistic生长方程,并对江苏东台光亚养殖场一青蛤养殖池塘的养殖容量做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不同放养密度的青蛤生长研究发现,其壳长一体重幂函数回归方程分别为:W<,H>=0.02L<2.915>(n=457,R<2>=0.967);W<,L>=0.02L<2.934>(n=329,R<2>=0.983),高密度养殖的青蛤在体重增长上较低密度缓慢。 2.分别建立两种不同放养密度下的青蛤生长方程并求得其生长速率、生长加速度方程:A组:结果显示:随着月龄的增长,其生长速度亦逐渐下降,并且高密度养殖的青蛤生长速率低于低密度养殖组。 3.分别用瞬时生长率(IGR)、相对生长率(RGR)及生长指标(GI)来描述青蛤的生长,研究发现青蛤生长呈S型,在青蛤生长过程中有两个生长速度突变的时期,即在2-3个月期间,青蛤的生长明显加快,到了12-13个月生长速度开始减小,即出现生长拐点;由此根据生长指标(GI)可把青蛤分成3个生长阶段:1-2个月稚贝期、3-5个月幼贝期、5个月后小贝(成贝)期。 4.青蛤稚贝生长与底泥中硫化物浓度相关性研究,试验表明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生长与底质中硫化物间的相互关系。青蛤稚贝瞬时生长率和底泥中硫化物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表达式为:IGR=8.22×10<-2>-0.484C,. 结果表明:稚贝投放密度高导致底泥中硫化物的不断积聚,底质的恶化影响稚贝的生长,甚至致其死亡,同时死亡的稚贝个体加剧了底质腐败,形成了恶性循环。 5.实验室环境下采用一定水体单次投饵法测定青蛤滤水率,结果表明:青蛤滤水率(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幂函数回归关系: FR=0.5725W<,D><0.7053>(R<2>=0.9987),单位质量的滤水率(FR/W<,D>)随着青蛤规格的增大而减小;青蛤滤水率(FR)受饵料浓度的影响,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滤水率也随之增大,但当饵料浓度达到8×10<5>ind/L时,滤水率开始迅速下降;青蛤滤水率(FR)受不同饵料种类的影响,青蛤对角毛藻的平均滤水效果最好,达到0.6左右,最小的是异胶藻,平均滤水率只有0.3左右。 6.本文研究、比较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从本研究池塘的实际情况,选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青蛤滤水率、青蛤营养级、池塘生态效率等作为估算池塘养殖容量的参数;确定适合本研究池塘特性的养殖容量模型:营养动态模型、方建光模型,计算结果得出该池塘的年产青蛤分别为9.24t、9.69t。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多,这表明,方建光模型也能成功运用于小水面固定水体的养殖容量研究中。同样结果也存在着估算值偏低的现象,这说明养殖容量的研究是一种最大化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可持续研究养殖最大密度的方法。
其他文献
海鳗(Muraenesoxcinereus)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中国海鳗最高的渔获量达到了31.96万吨(2004年),东海区海鳗渔获量最高达到了17.67万吨以上(2004年),其中浙江省海鳗最高渔获量为
实验选用花鲈、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海水循环水槽,根据Brett提出的临界游泳速度测定方法,测定了花鲈、许氏平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5、10、15、20、25℃)的最大巡航游
本研究以不同地理群体(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的斑鳜为研究对象,从核DNA和线粒体DNA两方面,采用AFLP分子标记和直接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其群体的遗传特征和遗传
本文从养殖生产条件下三角帆蚌的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性、三角帆蚌摄食和代谢的参数测定、天然和人工饵料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分泌的影响,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食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