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的经济作物,其副产物花生壳绝大部分被焚烧丢弃,极少部分再加工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花生壳富含黄酮、多酚等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但抗菌组分和机理还不明确。本研究针对花生壳提取物开发为食品天然防腐剂存在的问题,通过花生壳提取物分离纯化和抗菌活性跟踪检测的基础上,确定其主要抗菌组分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花生壳分级提取物抗菌活性和稳定性的测定
  采用滤纸片等法测定不同极性溶剂花生壳分级提取物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和腐败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1290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43889)、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 13076)的抗菌活性,并对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壳分级提取物对供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EAP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低抑制浓度(MIC)和最低致死浓度(MBC)分别为0.78mg/mL和3.13mg/mL。EAPH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中性或者弱酸性环境中活性较稳定,不耐碱性环境,不耐长时间的紫外辐射,且不同金属离子对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抗菌作用有显著差异,Cu2+、Fe2+、Al3+可增强其抗菌活性,Mg2+、K+、Mn2+可降低其抗菌活性。
  2、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纯化与主要抗菌成分的确定
  采用柱层析法对EAPH进行分离纯化,各纯化组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进行抗菌活性跟踪检测,确定主要抗菌组分。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壳分级提取物多酚含量: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EAPH)>花生壳无水乙醇提取物(EEPH)>花生壳水提物(WPH)>花生壳三氯甲烷提取物(TMPH)>花生壳石油醚提取物(PEPH),其中EAPH、EEPH多酚含量分别为4.61%、3.32%,显著高于其他分级提取物。主要抗菌组分存在于EA-4-3中,液相质谱分析确定其中主要抗菌活性物质为木犀草素,其中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含量4.53mg/g,EA-4中木犀草素含量43.6%,再次纯化后的EA-4-3中含量上升至78.3%。
  3、花生壳乙酸乙酯提取物和EA-4-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机理的研究
  通过EAPH和EA-4-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菌体培养液电导率、胞外核酸和蛋白、生物膜形成以及菌体形态等方面研究抗菌机理。结果表明:EAPH和EA-4-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延滞期延长、生长速率下降;胞外电导率、蛋白以及核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菌体生物膜形成能力也受到了抑制;通过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破裂、畸形,且随着浓度的增大,破损程度越明显。
  本研究通过不同极性溶剂对花生壳进行分级提取和分离纯化,跟踪抗菌实验,首次明确了花生壳提取物的主要抗菌活性物质为木犀草素,并明确其抗菌机理为扰乱了菌体的正常生长周期,改变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细胞壁的完整性使胞内大分子泄露,从而影响菌体物质的合成、正常能量的代谢及信息的传递。
其他文献
伤口愈合是一个多阶段组成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炎症阶段、增殖与迁移阶段和重塑阶段。伤口愈合缓慢是目前临床中一直困扰的问题,炎症阶段的延长或过激,细胞增殖和迁移受到阻碍,都影响伤口愈合的进程,有研究表明,改善伤口的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化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而小麦胚芽具有抗炎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但关于小麦胚芽肽促进伤口愈合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论文在研究小麦胚芽肽(YDWPGGRN,以下简称YDW)对巨噬细胞RAW264.7、成纤维细胞L929和角质形成细胞HaCa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呕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污染,并且难以防控。针对粮食真菌污染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时效性差等问题,本文以小麦样品感染DON后的光谱和图像信息为切入点,采用近红外光谱与机器视觉结合的在线检测技术,以及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小麦DON污染程度进行分析。鉴于小麦磨粉得到小麦粉的过程,DON含量和样品形态均有变化,本文分别以小麦粉和小麦籽粒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述两种方法采集样本的光谱和图像信息,依据DON含量与光谱和图像间的相关性,建立定性定量快速分
我国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库,其中高大平房仓又是主要仓型之一,为了准确掌握储备粮食库存数量,国家各级粮食主管部门每年都要进行不同层面的清仓查库工作,而粮堆密度是决定库存数量的重要指标。此外,当粮食储藏在平房仓中,为了保证储藏粮食的安全水分和温度,必须适时对粮食进行通风,而粮堆的孔隙率分布直接决定了通风的阻力与通风的均匀性。本文通过SLB-6A型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不同含水率的稻谷堆和小麦堆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计算出修正剑桥模型参数,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求解修正剑桥模型得到了在平房仓中的稻谷堆和小麦堆的
杂粮中的一些活性成分,作为对抗超重和肥胖的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在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营养组学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对食品混合物体系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本研究中,分别对薏米、赤小豆、青稞、荞麦4种杂粮的提取物进行了降脂功能方面的评价与探索,旨在筛选出降脂效果最好的杂粮单品,对肥胖人群提供一定的膳食指导。本文结果如下:
  1.分别对薏米、赤小豆、青稞、荞麦4种杂粮的基础组成,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氨基酸组成等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4种
甘蔗(Saccharum spp.)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量高的特点,主要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有将近1/3或1.7亿公顷土壤呈酸性,Mg2+与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结合能力较弱,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得可交换性的Mg2+从土壤中流失,从而造成甘蔗产区普遍缺镁。尽管缺镁对甘蔗产量影响研究已有报道,但是甘蔗响应镁饥饿(完全缺镁)胁迫的分子机制未见报道。本
金针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并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然而,关于金针菇中活性物质——蛋白聚糖尚未被报道,本研究从金针菇中分离纯化出蛋白聚糖,并对其结构理化性质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DEAE-琼脂糖FF凝胶过滤层析法制备得到金针菇四个蛋白聚糖组分(PGD1、PGD2、PGD3和PGD4),并对这四个组分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法和曲线拟合技术,明确蛋白聚糖组分的一级结构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结果表明PGD1中二级结构有β折叠和β转角;P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心血管疾病,常诱发多种并发症,而降压药物的长期服用会带来多种副作用,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活性肽因其分子量小、溶解性好、易于穿透和吸收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降血压相关的药物和保健品开发。辣木富含蛋白质且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其中叶片是辣木中蛋白含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部位。论文以辣木叶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辣木蛋白制备ACE-肾素抑制肽,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评价辣木叶ACE-肾素抑制肽的降血压活性及稳定性,可为相关食物源降血压肽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
来源于菜籽油饼粕的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性好、生物效价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优质蛋白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菜籽蛋白气液界面特性的报道较少,大部分都集中在其凝胶性、乳化性及其衍生物(肽)的生物活性方面。因此,深入开展菜籽蛋白泡沫特性及其气液界面组装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这一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的应用范围,还可为天然食品配料的选择提供新方案,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首先考察pH值对菜籽分离蛋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继而以此为基础分别探究pH和盐离子强度对菜籽分离蛋白起泡能力和气液
乳液体系在食品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其稳定的核心是乳化剂。传统乳化剂多为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或一些表面活性剂,随着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更期望用绿色天然产物代替化学合成物作为乳化剂。菜籽分离蛋白(RPI)是从榨油副产物菜籽粕中提取的优质蛋白,具有优秀的乳化特性,但一直未被系统的开发利用,因此探索RPI在乳化剂方面的应用对于丰富RPI的功能性及构建绿色健康的乳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实验室制备的菜籽分离蛋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了其与乳化相关的物理特性为后文解释其在乳液中的乳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继而利
本研究以薏米、红豆、青稞、荞麦4种杂粮为原料,在普通粉碎的基础上,通过气流式超微粉碎进一步处理,得到4种杂粮的超微粉。通过测定4种杂粮粉超微粉碎处理前后的理化特性与功能特性,筛选出两种具有较高生理活性的杂粮超微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款冲调效果好、营养价值高、口感顺滑的复配杂粮代餐粉。本研究为杂粮资源的利用与杂粮食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经超微粉碎处理后,青稞与荞麦的超微粉粒径在15μm以下有集中分布,薏米则在18μm处集中分布,并且4种杂粮粉的溶解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