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精神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教育的终极善,是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追求。教育是人为并为人的,其根本精神在于如何使人成为“人”。人所以为人的本体在于与物相区分的特有的精神,成“人”即是一个自然人潜在的精神充分地自我实现,这同时也是德性的彰显过程,其内在要求是完整的自由,在自由中才能促进一个“人”的诞生。教育的人性基础可以从精神哲学的考察、人的生成性和复杂性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中获得证明。以前把人当作具备某种属性的物的传统考察人性的思维存在偏颇,而教育以此物化人更是禁锢了成“人”的可能性。作为自由的存在,在压制、规训和灌输中只能使人成物,无以成“人”。教育应该追求自由成“人”的精神,只有在自由中才能体验人的生成,这对当代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从教育如何成“人”的精神视角出发,以自由的绝对性为基,把教育成“人”历程中必然经历的自由分为紧密连贯的三种形态,即认识论自由、社会自由和类自由,并基于相互整合的立场来解读教育精神视域中的完整自由观。教育精神视域中的教育自由是指教育中的人排除来自各种威权的任性的强制、干涉和规训,只遵从基于正义、责任和良心的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在真善美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中努力促进学生自觉地实现自我潜在可能性的持续生长过程,最终指向自由个性的实现。作为社会境况的晴雨表,教育自由成“人”精神缺失问题的根不在自身,而必须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探寻。教育不成“人”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为三个方面:旧有文化的特质及其对教育的“习染”;政治权力的渗透及其对教育的“硬”控制,最典型的体现主要是教育管理主义和虚假集体主义;经济功利的陷阱及其对教育的“软”控制,其根源是工具理性过度张扬,其背景下的教育消费主义最深刻地腐蚀了教育精神。整体的教育精神的缺失导致教育难以成“人”,只能在成物成器的工具化中徘徊。逃离工具命运,建构基于自由人性的教育精神就是众望所归。教育精神建构首先需要实施具有丰富新内涵的自由教育。其次需要把握教育精神建构的多元价值基础,即在成“人”视域中正确处理自由与平等、责任、宽容、良心等的关系,与其他良善价值“相伴同行”。最后,还必须有相应条件:一是主体条件,即教师应该追求自由知识分子精神和体现坚持教育精神的教育家作为,学生作为期待自由成为“人”的主体,应该培育其基于正义感的理性不服从意识。二是制度条件,即建构基于保障师生消极自由的教育制度,让师生在自由的教育中诗意地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