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有丰富的连词,这是汉语区别于西方语言的特征之一。对于这些连词的意义及其演变历程,汉语语言学家自汉代起就有系统性的研究,通常被我们称为“实词虚化”。它与近年来西方兴起的语法化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当今的语法化理论除了研究词汇层面的虚化现象之外,还研究句法,语篇和语用等层面的虚化现象(Discourse—to—morpheme Perspective),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如果”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假设关联词之一,它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具连续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此,结合中国传统的“实词虚化”及西方近年来兴起的语法化理论,对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查。在历时性方面,考查“如果”的语法化发展是文章的重点。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考虑。首先,“如”“果”这两个词是怎样从有实意的动词演化为一个统一的假设关联词的?它们的演变及发展过程中是否也出现了隐喻及换喻现象?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考查“如果”时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否也适用于其它假设现象关联词的发展及应用?如果不行,原因是什么?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也将总结在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假设关联词的语法化历程,以深入分析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经初步研究可知,不同的人在同一语境中所使用的假设关联词是不同的。从小的背景来说,这与他们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关注程度密切相关;从大的背景来说,这又与他们所处地区,所具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这些就涉及到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背景,射体——背景等理论。而且,为了使我的研究更加生动有趣,我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尽可能多的搜集实际生活中的语料。在对“如果”进行语法化研究的同时,我们必然会涉及主观化问题。Traugoff (1995)就认为很可能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因为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情感和态度。我们初步将“如果”所表达的情感程度,按由弱到强的顺序分为四个层次:1)表客观情况;2)含说话人的态度;3)加强语气(多用于感叹及反问句型);4)有言外之意。其中的规律符合Langacker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中对主观化进行的分析,当客观场景中的事件得到最大聚焦和突显时,射体作为典型的施事者,经历者或运动者成为最活跃的成份,此时讲话人的主观性较弱;反之则较强。因此,我们对“如果”的研究将逐步扩大到语篇的范围。受到主观化的影响,“如果”在语篇中逐渐凝结成了一些特点句型,常常见的是“如果说…”“如果…的话”。我们也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些理论,对这两个句型加以深入研究。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对“如果”的共时性研究中。首先研究的是“如果”在句中的焦点突显作用。从搜集到的语料,我们可发现,“如果”在句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几乎可出现在句子的各成份之前。在这些句子里“如果”通常起到一个突显标志的作用,其后的部分往往是说话者有意要强调的部分。接下来,我们的研究将扩大到“如果”分句,从其逻辑基础来进行溯源性的分析,进而分析其在语篇中位置的变化而产生的语用意义,例如说话人试图将句子表达得更委婉或是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第二,我们将集中研究“如果”分句的语义内容。包含“如果”分句的复杂句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现实句,一个是“如果”分句。通常来讲,“如果”分句表达的是与现实句相反的内容。具体地来说,当现实句表达的是肯定意义时,“如果”分句表达的是否定意义;当现实句表达的是否定意义时,“如果”分句表达的是肯定意义。“如果”分句的作用是多样的,有时它是现实句的补充,有时它起到了加强或弱化现实句意义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一书给了我诸多灵感,虽然该书是在词法层面上讨论肯定与否定现象的,但它总结出的一些公理和规律同样适合于解释虚拟句的肯定与否定问题,特别是像含“如果”这样的假设句在论文的最后一段,为了使我的论文更有系统性和更加完善,我准备把所有能搜集到的假设句分为两大组进行研究。一组是含有明显假设关联词的假设句,另外一组是没有假设关联词但以其他方式表假设的假设句。在这种分类基础上,我们将从假设关联词的形成原因,句法特点以及它的应用等方面,对我们的研究作一个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