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随田从豁教授门诊出诊五年,对导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是我对老师运用“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系统总结。论文共有三部分内容:田从豁教授“调理气机”的学术思想渊源;田从豁教授“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应用;田从豁教授的经验消胀方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一、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渊源田从豁教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后师从于朱琏和高凤桐两位针灸名家。朱琏教授是新派针灸家,主张中西医结合,重视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和穴位的关联,代表著作是《新针灸学》。朱琏身为卫生部门的领导,她一生致力于针灸学的推广传播和科学研究,创办了针灸疗法试验所等研究机构。她鼓励西医大夫进修中医、研究中医。田从豁教授学习了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辅助老师完成了著作《新针灸学》,并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对针灸疗法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田从豁教授的第二位老师高凤桐,是当时北京市名中医,享有很高威望。高老不仅针灸技术高超,处方用药也非常讲究,治疗是擅长“针药并用”。高老精通经络理论,田从豁教授在高老的指导下翻阅了大量古代针灸学、中医学著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医针灸理论水平,并常年坚持气功体会经络奥妙。高老治病常从脾胃入手,调整脾胃气机,讲求扶正祛邪。田从豁教授将高凤桐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很好地传承下来。田从豁教授认为医学应博取众长。上世纪五十年代,田从豁教授在华中地区任教员期间,遍访当地名医,虚心请教,学到并整理了多位医家的针灸特色技术。田从豁教授将其融入到临床中,形成自已独到的经验。王乐亭老先生的“刺募补虚”法、“老十针”法对田从豁教授治疗脾胃病有很大启发。从跟随老师学习针灸开始,田从豁教授坚持研读中医和针灸的古代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至今仍每日记工作学习日记。成年累月,田从豁教授逐步构建了自已的学术思想。于1997年出版,2011年再版的论著《古代针灸医案释按》,是田从豁教授四十多年来研读古代经典文献后的笔记和感悟,从中可以看出田老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二、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应用1.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的辨证特色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田老认为气在体内的运动是纵向的环形运动,在一个系统内部,气的运行也遵循这样的规律。田老治疗脾胃病注重肝气的调整,喜用期门等穴位。脾为中土,喜暖而恶寒。因而田老更加重视阳气的顾护。扶阳之法,艾灸最宜。对于脾胃虚损者加以艾盒灸或温针灸。2.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取穴特色田老治疗脾胃病,首先确定气机不调的部位,即气结之处,然后在气结上下取穴,使升降有常,气机运转。气结的部位有胃脘和中下腹之分。田老针刺选穴讲求对称美,常两侧对称选穴。田老治疗脾胃病擅用募穴,常用的有胃募中脘、肝募期门、大肠募天枢、心募巨阙,心包募穴和气会膻中。3.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针刺手法特色田老认为得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必要条件。要想达到取得良好疗效,必要得气感,需要“治神”和“守神”。此外练气功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的捷径。田老进针主张双手进针,针刺前先审查气血,切循经络,补泻要配合押手。针刺方向为斜刺,使针尖方向指向气机运转的方向,促进气机的升降运动。即当升则升,针尖向上;当降则降,针尖向下。在补泻手法上,最常用捻转补泻法。田从豁教授医治脾胃病重视顾护阳气,经常使用艾灸盒灸上腹部或脐中。4.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常用组穴根据部位分,上腹部常用组穴为期门、中脘、天枢;中下腹有脐周四穴,即肓俞、气海、水分;大脐周四穴,即中脘、天枢、气海。5.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穴位贴敷特色穴位贴敷治疗的药物,要选择性味辛窜开窍之品,或是药物性味厚重,性烈有毒之品,且多生用。此外因制剂工艺要求,药物要易于粉碎机打粉的药物。常用药物有:干姜、乌头、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小茴香、木香、香附、川楝子、神曲、山楂、莱菔子、盐。赋形剂要选择有粘性、或助药力作用的中药,同时避免对皮肤的刺激。穴位贴敷治疗的腧穴要选择易操作,不易脱落的部位。常用腧穴有:中脘、巨阙、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肝俞等。其中,神阙穴在贴敷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可以根据皮肤状况更换腧穴。6.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治疗脾胃病的经验6.1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胃痛的经验田从豁教授医治胃痛,辨证先分虚实,治疗以“调气”为中心。以中脘、膻中或巨阙、天枢为主穴。实证多配合疏肝理气的腧穴,如期门、阳陵泉、太冲等;虚证配合温煦中土,取足三里或脾俞、胃俞等穴,加用灸法。6.2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呃逆的经验田老以为呃逆为气病,首先辨证虚证实症,围绕和胃、降逆、平呃为主要治疗方法。取膻中、中脘、天枢为主穴。此外田老认为呃逆于肺、肝有关,常用宣肺平呃和疏肝平呃之法。选穴取膻中、天突、期门。6.3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泄泻的经验田老以为泄泻由脾胃运化失司,小肠分清泌浊及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所导致,病机为脾虚湿盛。取穴为天枢和脐周四穴。6.4田从豁“调理气机”学术思想治疗便秘的经验田老认为便秘的病机为腑气不降。病位在中下腹,要调胃肠气机。取中脘、天枢、气海为主穴。三、消胀方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1目的1.1评价田从豁教授消胀方贴敷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1.2筛选出消胀方穴位贴敷方案治疗FD的优势症状组。根据症状改善指标及上消化道造影推测穴位贴敷治疗FD的可能机理。1.3在继承名中医治疗经验的同时,规范穴位贴敷治疗FD的方案,为FD这一常见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并为深入挖掘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疾病范围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患者及评价者盲的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门诊患者135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45例。将药丸贴于患者中脘穴处。隔天治疗1次,每次6小时,治疗疗程为14天。分别在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结束2周后对受试者进行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的综合疗效评价。部分患者疗前疗后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探索贴敷方对胃蠕动动力方面指标的影响。3结果3.1共126例完成试验。3.2疗效评价:3.2.1主要结局指标:治疗7天与基线比较,,治疗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以及5项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上腹部胀气的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感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较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烧灼感、上腹部胀气评分与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餐后饱胀感及上腹部胀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烧灼感、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等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与基线数据比较,治疗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以及5项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上腹部胀气的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感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较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腹部胀气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烧灼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餐后饱胀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烧灼感、上腹部胀气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等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周与基线数据比较,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以及5项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上腹部胀气的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感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腹部胀气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烧灼感未见明显好转,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餐后饱胀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腹部疼痛感、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烧灼感、上腹部胀气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等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次要结局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7天、14天、治疗结束2周时点,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疗前均无明显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疗前均无明显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造影评价:共21例完成治疗前后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胃蠕动波通过时间由28.91 ±8.46缩短至25.71 ±9.96,评价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3.2.3安全性评价:在纳入的126例患者中,贴敷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在贴敷后局部轻微过敏,更换胶布后完成试验。对照组2例出现2次药物贴敷后中脘穴局部色红,微痒,予缩短贴敷时间为3小时,未再出现不适,完成试验。4结论4.1本研究是在继承田从豁老师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采用有效经验方剂应用于具有调理气机作用的中脘穴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明确了消胀方贴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该疗法操作更简便,安全性高。4.2消胀方贴敷中脘穴14天可明显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前44.09±19.31,后.24.22± 15.64),并且针对主要症状中的上腹部疼痛(前3.32±3.52,后1.58±2.40)、上腹部不适感(前6.16±3.51,后3.02±2.97)、上腹部烧灼感(前2.69±3.33,后 1.06±1.93)、餐后饱胀感(前6.28±3.93,后3.69±3.14)、上腹部胀气(前6.02±4.10,后3.29±2.87)均明显疗效。治疗结束后2周仍有效。安慰剂贴敷中脘穴14天可明显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前41.29±18.69,后26.29±14.69),并且针对主要症状中的上腹部不适感(前6.22±3.08,后3.90±3.11)、餐后饱胀感(前7.51±3.26,后5.29±2.77)有明显疗效,对上腹部胀气(前6.20±3.74,后4.15±3.19)有一定疗效。治疗结束后2周仍有效。对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改善不明显。与安慰剂向比较,消胀方贴敷中脘穴14天对于减轻FD患者餐后饱胀感和上腹部胀气症状的疗效更加显著。治疗结束2周时对减轻餐后饱胀感的效果仍较安慰剂明显。餐后饱胀感和上腹部胀气是消胀方贴敷治疗的优势症状组。4.3消胀方中脘穴贴敷治疗可能有助于缩短胃蠕动波通过时间。结合临床研究证实的中脘穴贴敷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餐后饱胀感、上腹部胀气,因此提出消胀方中脘穴的贴敷治疗可提高胃蠕动能力,可能为贴敷产生治疗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4.4本研究疗程14天,更长疗程的疗效以及对上消化道造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研究是以田从豁教授穴位贴敷治疗的经验为基础,采用有效经验方消胀贴采用有效经验方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穴位选取调节上腹部气机的要穴中脘穴。以安慰剂作对照组,采用随机、对照、患者及评价者盲的研究方法,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该研究明确了消胀方贴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确定了餐后饱胀感和上腹部胀气症状为该治疗方法的优势症状组。该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本研究中对照组治疗前后部分症状改善明显。考虑其原因为患者的心理安慰作用与中脘穴的腧穴特异性叠加所致。而二者在FD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机理探索上提示消胀方中脘穴贴敷治疗可能有助于缩短胃蠕动波通过时间,提高胃蠕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