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摆渡者——《推销员之死》的时间结构和时间主题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l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传世名作,历来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很少有人对剧作中的时间进行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中的时间结构,揭示该剧在戏剧结构上独具匠心的设计及其隐含的深意,并从神话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三个角度对该剧的时间主题做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推销员之死》的文学地位,并就国内外研究进行简短的文献综述,讨论本文的论述重点及其意义。第一章从整体上探讨戏剧与时间的关系。从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野入手,试图说明在戏剧长久的创作历史里,时间自由被空间固化所钳制,整体上呈现出空间艺术的特点,而自身的时间性被压抑。特别是经过三一律对时间的严格控制,戏剧越发丢失了其时间性。而寻回其时间性,时间观念的转变是一重要前提。第二章讨论《推销员之死》所表达的时间观,其表现方式,剧本的时间结构以及舞台表现形式。《推销员之死》打破线性时间发展顺序,运用意识流手法营造出一个非过去/非现在的半梦半真实世界,在这里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时而重叠,犹如复调音乐中的两个独立却又相互牵连的旋律共同奏响威利的死亡悲歌。第三章从时间主题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推销员之死》中的以失乐园为代表的神话时间,以时间规训为代表的社会时间,以及以自我迷失为代表的心理时间在该剧中的表现。最后为结论部分。在主题上,时间是威利的敌人,它构成现代人生存的悖论;在结构上,时间又是该剧的一个有机部分,它本身已成为表达意义的一种形式。
其他文献
秦汉是古汉语发展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乃国内公认的研究秦汉语言的典型文献。与前秦语言的艰深相比,《史记》语言明显地相对成熟,更倾向于现代
托妮·莫里森(1931-)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在199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黑人女作家,标志着全世界对美国黑人女作家的重视与关注。目前,她已
衔接是语篇性的七个标准之一,主要由衔接手段实现。衔接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语篇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称照应属于衔接手段-照应的一种,是叙述语篇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变异的过程。对于语言变异性的影响可以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环境本身来着手研究。本文从语言环境的视角考察了双语儿童语言的系统
研究者Schmidt提出了注意假设,认为对输入中目标语言形式的注意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学者们随后开始研究如何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标语言形式上,研究发现输入强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