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山到户:农村理性的运用——以闽西J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福建省作为最主要的试点省份之一,率先拉开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福建省林改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和“耕者有其山”。在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农民是林改的原始动力,是林改政策的目标群体,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影响到制度变迁和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农民参与林改的行为和动机,从而使制度理性和农民理性实现平衡。   本文选取福建省武平县最早进行林改试点的J村为研究对象,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主要分析农民理性对集体林权制度变迁所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以J村林改前集体林经营困境为起点,从政府、村民和村干部行动策略三个角度描述J村林改实施进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理性的组成要素和运用的效果。   本文认为,农民的行为受到理性的支配,农民理性虽不常见于经典文献内,却表现为农民的日常生活哲理与生存性智慧。均山是农民、村干部、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研究发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了一种有一定选择空间的改革;村集体实际可控的森林资源和村民的参与是确定均山的关键因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来源于基层的创造性实践。   林地制度变迁背后隐含的是国家与农民利益、集体与农民利益均衡发展的逻辑。由于农民理性的运用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一方面需要完善村级民主机制,依法依规进行改革,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尊重和发挥农民理性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配套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他文献
现代世界各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普遍规定了人权,但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上的权利平等与实现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平等往往会因经济条件上的不同而不同。为了使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成为
近几年多起劳动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劳资关系的深层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尽快探索出协调劳资矛盾的良方,使劳资关系早日走上和谐之
本课题研究的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从壮族传统文化出发,概括壮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探讨壮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主要阵地,其传统的课程内容和设置多以教材为主,又基于政治理论的枯燥性,便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学习效果差。利用英雄模范事迹教学是德育工
当前,政企分离、“放管服”等社会领域的改革逐渐行至深水区,而作为我国经济运行重要主体之一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被所属行政部门保护,非常缺乏主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