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体裁中隐喻翻译探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格,一种语言常规的违反和偏离。1980年Lakoff和Johnson共同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转变,即隐喻研究进入新的认知时代。隐喻在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可概括为“通过某物来理解和体验他物”(Lakoff&Johnson5)。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它给译者呈现多种选择方式”(NewmarkTextbook113)。受传统隐喻观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翻译,而在很大程度上并未顾及非文学文本中隐喻之翻译。 新闻语言既有客观、准确的特点,又有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色彩的特征。而隐喻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所报道事件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从而使信息接收者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领会信息的精髓。同时,通过搭建起将未知联系到已知的桥梁,隐喻可以将新闻中抽象的、难以感知之处转换为人们易于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并使其更好地认识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报导者藉由隐喻将错综复杂、抽象古奥的报道变得易解浅明、生动活泼,除了使报导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外,也可让所要表达的主旨飞动于翰墨,栩栩如生,吸引读者的目光。 新闻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与人类的生活愈来愈密不可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翻译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而隐喻在新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新闻中隐喻表达的翻译研究成为必需,这不仅拓展了隐喻翻译研究的视角,也丰富了新闻翻译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基于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的映射机制,对翻译中几种隐喻映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闻这一特殊文本的文体特征和翻译原则,试着提出一些对应的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空缺是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化阻碍。由于中俄两国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空缺阻碍。所以,运用
理查·赖特是最享盛誉的美国黑人作家之一,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现代非裔美国小说之父”。赖特为美国黑人文学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长篇小说《土生子》是其最优秀
学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教学紧密联系的新信息时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e—learning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运用。总体说来,这些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