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5名受试者扣球的起跳阶段为研究内容,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动力学数据的分析,对起跳阶段进行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的同步采集,以分析起跳阶段的技术特征,揭示其力学原理。实验共分为两组:足底压力实验和技术实验。运用足底压力分布系统和运动学解析系统同步测试,足底压力系统可以测试起跳时重心的变化;运动学解析系统可以采用录像系统与二维测力系统同步测试,录像解析采用美国APAS图像解析系统分析起跳技术画面并进行解析。扣球起跳动作属于纵跳类动作,本文选择“争取最佳击球高度”为逻辑基点,以纵跳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扣球起跳为对照,采用统计处理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学与动力学各参量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以及影响扣球起跳效果的外部规律性进行探讨。基于上述对优秀女排运动员扣球起跳阶段技术特征的分析及其动力学特征的揭示,针对参加排球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损伤情况,依靠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对排球助跑起跳技术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为排球教学、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训练对策。主要研究结论1起跳制动动作是影响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起跳阶段有“慢切式”和“快切式”两种制动方式。2不同的足底压力传递特征体现了不同的技术动作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运动效果。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技术动作具有一致性,对于技术动作可以进行某些细微变化,从而改变足底发力特征。3从时间特征分析来看,影响完成整个起跳过程时间的因素主要是爆发力,其次是运动员的技术。完成起跳过程所用时间是完成起跳动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从起跳过程中各阶段时间特征表分析:(1)在左脚制动阶段髋关节的屈曲缓冲动作应该完成,制动后可以减少大关节的动作直接起跳。(2)左膝参与缓冲提高扣球质量减少右膝疲劳以及损伤的几率。(3)合理调整左腿在摆动过程中相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质量分布减少缓冲时间的比例。(4)在不影响完整起跳动作质量的基础上使用最少的时间,就能得到最大的起跳高度。4起跳阶段中髋、膝、踝关节点位移-时间变化曲线共性问题:(1)起跳过程中主要依靠下肢左踝关节和右膝关节。(2)在起跳过程中下肢两侧关节之间距离因人而异,距离太近容易使左侧下肢髋、膝、踝分担的制动力较大,使左侧膝、踝容易过早出现疲劳,而且起跳前膝关节弯曲太少还会影响起跳的速度;距离太远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容易分散制动力。本研究中膝关节最佳距离在30cm左右。5从起跳阶段中各关节角变化来看四名运动员右膝最小角度平均值:105o。当左脚制动左膝瞬间膝关节角平均值:147.2o。很多研究笼统的将有利于弹跳的角度定为110o-120o,笔者认为这样表述存在一定问题。6右脚着地阶段左膝角度小的两个优点:(1)左腿摆动腿屈膝形成适当较小的膝角,减小了转动惯量,加快助跑速度,提高左脚制动并减少了右膝支撑的时间。在弹速最大到双脚离地阶段两膝角度相差30o左右,右膝角却要在弹速最大阶段猛然上升70 o以上,与左膝角达成平衡。(2)便于在弹速最大开始阶段保持重心平衡并控制在人体矢状面上,使左右膝角度在不超过10 o的情况下同步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