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形象思维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思维问题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形象思维概念最早由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提出。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概念的内涵有着内在的矛盾性。德国古典美学为形象思维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康德、歌德到黑格尔都对之有深刻的论述。康德的反思性的判断力,黑格尔对形象思维实践性品格的强调,尤其重要。苏联的形象思维讨论直接影响了中国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国形象思维讨论的兴起,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极力反对与极力维护的冲突中,形象思维问题的实质是越来越清楚的。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写形象思维概念的提出、德国古典美学的贡献,以及苏联的讨论。第二章主要写建国以来的形象思维的讨论。讨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一阶段形成了肯定派、否定派,肯定派以李泽厚、蒋孔阳、周勃等为代表,认为形象思维是存在的;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是从个别到一般却又不离开个别;在认识论范围认为形象思维也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人的情感联系紧密。否定派以蔡仪、毛星、郑季翘等为代表,认为思维过程不可能离开概念、判断、推理,文学只有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是不存在的;郑季翘还认为形象思维论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讨论肯定派占绝对优势。主要代表是李泽厚、朱光潜等,认为文学不是认识,情感更是艺术的生命所在;文学创作具有非理性、非自觉的特点。第三章是写李泽厚、朱光潜和周扬对形象思维的论述。李泽厚认为形象思维是以情感为中介,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形象思维遵循情感的逻辑;文学创作具有非理性、非自觉的特点,这些观点在讨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朱光潜很注意形象思维的实践性的品格,他还引入西方心理学成果研究形象思维。为了政治的需要,周扬对形象思维的论述有一个从坚持到反对的转变。
其他文献
灌顶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整理智顗的学说上,故其自身的著作不多。然而,灌顶在著作中对涅槃学的重视,体现了他与智顗不同的佛学旨趣。以往学者研究灌顶,多是强调他在整理智顗学
本论对海德格尔“自由”问题的探讨不是刻意求新,认为学界对“自由”问题没有做过系统研究,所以认为研究“自由”问题是个新问题。众所周知,“自由”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在海德
价值是客观对象(包括事物、现象、过程、符号等)对人的意义,或者说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人制定了制度,并用其约束自己,无疑,制度对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同一制度的价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