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免疫药物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土槿皮(Pseudolarix kaempferi),是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的近根皮部位及根皮,其在我国长期作为抗真菌和抗炎的中药使用已有长久历史,土槿乙酸(Pseudolaric acid B)是从土槿皮中分离得到的新型二萜酸化合物,以特殊的薁类结构为母核,同时兼具内酯环和共轭双烯酸侧链,这类结构在天然产物中很少见,因此土槿乙酸可以作为免疫抑制类药物的理想先导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真菌、抗生育、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等作用,近来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土槿乙酸(Pseudolaric acid B)具有良好的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为寻找具有高效、低毒、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免疫抑制剂,需对土槿乙酸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内容本文参考药物拼合原理和利宾斯基五原则,以土槿乙酸为原料对土槿乙酸的构效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4位以及C-18位进行结构修饰。另外,从全合成角度研究,土槿乙酸结构复杂,全合成困难;生物来源方面,土槿乙酸主要来源于土槿皮,即金钱松的根皮,金钱松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皮的剥离提取会导致金钱松的死亡,资源有限。因此,基于土槿乙酸结构特征及药效团,探索了具有类似结构的,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吲哚母核模拟结构修饰。所合成的目标纯化合物均经1H-NMR,13C-NMR,HR-ESI-MS等进行结构确认。通过MTT法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和对小鼠正常脾细胞毒性体外细胞实验筛选,初步讨论构效关系。方法1.在C-18位通过缩合酰化反应引入杂环、芳香环以及脂肪胺,得到酰胺类土槿乙酸衍生物。2.将C-18位还原为醇羟基,通过缩合酰化反应引入苯环、呋喃环、吡啶环羧酸,得到酯类土槿乙酸衍生物。3.将C-4位乙酰基水解,然后将C-18位改造为亚甲基引入芳香环胺类,得到C-18亚甲基类土槿乙酸衍生物。4.通过N-烷基化反应,缩合酰化反应,克脑文格尔(knoevenagel Reaction),魏悌希反应(wittig Reaction),维尔斯迈尔—哈克反应(Vilsmeier-Haack Reaction,威廉姆逊合成(williamson)等反应得到一系列吲哚类衍生物;5.制备小鼠淋巴细胞悬液,采用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共合成了 48未见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共四个系列。第一系列:土槿乙酸成酰胺类化合物8个;第二系:列土槿乙醇成酯类化合物17个;第三系列:C-4去乙酰基C-18位亚甲基类土槿乙酸化合物5个;第四系列:吲哚类化合物18个。所合成的目标纯化合物全部通过1H-NMR,13C-NMR,HR-ESI-MS等进行结构确认和体外药理活性筛选,药理结果显示:部分土槿乙酸类化合物的体外免疫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霉酚酸酯,尤其是土槿乙醇类化合物和C-4去乙酰基C-18位亚甲基类土槿乙酸化合物具有显著地药理活性,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吲哚类衍生物多不具备免疫抑制活性。结论 1.C-18位引入芳杂环普遍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单纯引入杂环和饱和脂肪环时,活性无明显提高;2.土槿乙醇成酯类化合物,引入呋喃环、吡啶时,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引入具有共轭体系的呋喃环时活性更佳,并且毒性降低;3.C-4去乙酰基C-18位亚甲基类引入芳香环体外免疫抑制活性增加;证明C-4乙酰基是对B-Cell增殖抑制的活性必须基团;4.吲哚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难以得出明确的构效关系。药理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并非由毒性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