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外二元杂交65±3kg生长育肥猪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测定站饲喂组(以下简称A组)和传统地面饲喂组(以下简称B组)、测定站饲喂条件下采用不同饲料配方、传统饲喂条件下采用不同配方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计算试验猪的生长性能用以探讨测定站饲喂的节料促生长机理,最后通过屠宰试验并进行胴体分割,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生长育肥猪胴体高价值部位发育的影响,探究在市场行情波动下生长育肥猪的最优饲养方案。试验分为三个部分:试验一,测定站饲喂和传统地面饲喂对比试验:将40头试验猪随机分为8组,每组5头,随机选取4组记为A组,使用测定站饲喂;剩余4组记为B组,使用传统地面平养方式饲喂。所有猪只在试验期内均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一结果表明:A组猪只的平均出栏重比B组平均出栏重高出3.29%,差异显著(P<0.05);日采食量差异显著(P<0.05),A组日采食量同比B组降低3.95%;饲料转化率差异显著(P<0.05),A组日采食量同比B组降低7.03%;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A组猪只日增重同比B组提高了1.9%;最终屠宰率AB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二:试验期间应用4种不同米糠粕添加量的商品料进行饲喂:A、B两组均有4个处理,每个处理1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将A组4组猪分为A1、A2、A3和A4组,A1组使用吉林省新方圆公司的市售951商品料,作为对照组;A2组使用米糠粕替代10%商品料,以此类推,A3组替代20%商品料,A4组替代30%商品料;同理,B组同A组的分组及用料方式相同即为:B1组使用951商品料、B2组使用10%商品料、B3组使用20%商品料、B4组使用30%商品料;试验二结果表明:日增重:A4组相比A1组降低了8.4%,差异极显著(P<0.01),A2组与A3组差异不明显(P>0.05),A2、A3组与A1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A2、A3组于A4组差异显著(P<0.05)。采食量:A1组与A2组差异不显著(P>0.05);A3组与A4组差异不显著(P>0.05),A1组与A3、A4组差异显著(P<0.05),A2组与A3、A4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A1组与A2组差异不显著(P>0.05);A3组与A4组差异不显著(P>0.05),A1组与A3、A4组差异显著(P<0.05),A2组与A3、A4组差异显著(P<0.05)。日增重:B1组与B2组差异显著(P<0.05),B1组与B3组差异显著(P<0.05),B1组与B4组差异显著(P<0.05)。最终屠宰率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三:试验进行至第53天时对所有猪只进行屠宰,测定其基本胴体指标,按屠宰场规定在冷库静置一晚后即第54天进行胴体精分割,对各部位分割重量进行称重记录。最后使用SPSS 23软件建立胴体高价值部位与胴体总价值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53.277+X1*2.808+X2*1.387+X3*1.264+X4*2.492+X5*1.047,其中Y表示胴体价值,53.277为随机误差,x1为梅花肉价值,x2为前腿肉价值,x3为带颈前排价值,x4为肋排价值,x5为后腿肉价值。Xn后的影响系数反应了各高价值分割部位对整体胴体价值的影响大小,从公式中的影响系数可以看出:本试验屠宰猪只各高价值分割部位对整体胴体价值影响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梅花肉、肋排、前腿肉、带颈前排、后腿肉。试验正式开始前预饲3天,正式试验共进行52天,在第53天进行屠宰。试验期间,A组的采食量及体重都将由测定站自动记录,每日进行数据上传,测定站出现问题及时处理:B组每周一次逐头进行称重并记录;然后通过对料筒内剩余饲料称重,测定每组的一周采食量;在饲养试验进行至第52天时按酸不溶灰分法收集各组粪便并按照规定制样,用于测定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