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备,商事活动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日益急切,抵押质押等传统担保方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于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了让与担保这种新型担保方式,其中以股权为担保标的的股权让与担保在实践中的应用尤为普遍。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并没有进行明确详尽的规定,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也并未将让与担保纳入担保物权的序列之中,由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备,商事活动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日益急切,抵押质押等传统担保方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于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了让与担保这种新型担保方式,其中以股权为担保标的的股权让与担保在实践中的应用尤为普遍。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并没有进行明确详尽的规定,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也并未将让与担保纳入担保物权的序列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做指引,在司法审判实务中对该类问题的裁判就只能依靠法官的能动司法,而由于各法官的价值取舍、倾向以及理论水平的不一,导致审判实务中同案异判现象多发。上述有关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了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与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导论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四个方面,正文包括四大章节。第一章是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的司法实践现状。本章首先会对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的司法裁判案例进行总体概览,针对时间、地域、审级、发改率、争议焦点等因素分别进行梳理,分析在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例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之后本章会从案件涉及争议主体的不同,从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与公司、债权人与第三人这三个角度,分别分析法院的裁判思路,明确实务中法官裁判的分歧点及各自裁判思路的理论依据,以便为后文司法裁判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是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司法裁判的问题及原因。本章通过对前文实务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概括出裁判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该类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便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奠定现实基点。第三章是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通过分析股权让与担保的法律属性及特殊属性,阐释了股权让与担保属于担保法律关系,同时其与传统担保方式相比具有诸多特殊属性;之后本章以形式担保观与实质担保观的理论对峙为基点,分别分析两种担保观视角下债权人的权利性质及其行使,再通过对《民法典》法条的解释,得出《民法典》担保立法观点转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债权人权利行使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以便为后文裁判规则的完善思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股权让与担保中债权人权利行使裁判规则的完善思路及实现路径。在前三章对相关案件的整体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相关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之后,本章从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分析债权人权利行使问题的完善思路,以求达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条实现的路径:制定相关司法解释进行成文法规定、发布指导性案例或公报案例进行裁判指导。结语是对全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总结。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本文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专注于对债权人的权利行使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考察,相较于以往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进行整体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通过对最新颁布的《民法典》法条进行体系解释,得出担保观立法倾向转变的结论,并将其运用至股权让与担保债权人权利行使的研究中去,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有所深入,更加注重民商法体系之间的融合。本文通过搜集现有的59个样本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实务中法院的裁判思路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相较于以往的单纯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文研究所依赖的素材均来自于数据库公布的文献及判决,自身缺乏足够的司法实务经验,所做研究可能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其他文献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7年,中国证监会在总结多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至今已推行4年。本文从“法律-金融”理论和合规激励理论出发,在考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证券合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合规理论和证券公司合规实践进行了回顾。笔者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合规监管的本质是威慑式惩罚而非正向合规激励。为了证明这一差异,笔者通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深化,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手段运用到司法领域之中,比如司法公开平台的不断完善、在线诉讼的稳步推进等,对于缓解法官的压力,提高审判质效发挥了十分积极的效用。类案检索机制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产生的以统一法律适用、提高司法公信力为目标的司法审判辅助机制。将人工智能与司法大数据相结合应用于法官审判案件的过程中,正是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上的优势,这是司法领域的一大创新之举。虽然类案检
抵押制度是创造信用的必要手段,为经济活动、工商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在《民法典》颁行之前,我国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呈“来回反复”状态。《民法典》第406条回归传统物权法理论的同时,加入了“中国元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文本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律需要经过解释。本文本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原则,从解释论角度就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展开细致研究。本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限制抵押财产转让约定的法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商业化日益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商业数据的价值便逐渐显现出来。于是涌现出许多以商业数据作为产品的企业出现,市场主体开始通过数据来获利,他们使用不同的数据产品企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获得在本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商业数据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创新,商业数据在目前的互联网领域内,已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和资产了。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商业数据不正当竞争纠纷在适用《
5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三大运营商要快速抢占市场,但是大多数客户在目前用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且没有充分体验到5G产品便利的情况下,很少会主动选择转换产品套餐服务。因此,电信公司需要制定合适的5G通信产品营销策略来刺激客户消费。对此,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电信天翼营业厅通信产品营销现状,挖掘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由于三大运营商的产品缺乏明显的差异性,导致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难以保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策
自互联网革命以来,信息网络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已经形成一股经济发展潮流,极大改变了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公益众筹是依托于互联网科技的新型慈善模式,其作为传统公益事业的有效补充,具有高效便捷、传播范围广等独特优势,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参与度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慈善捐赠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公益众筹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许多问题,出现骗捐诈捐行为、平台资金监管不力、个人隐私泄露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线上服务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元化,每个人在不断输出信息的同时也在做信息的消费者,每个人的任何网络行为都会留下“数据踪迹”。近年来网络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形势严峻,网络服务提供商家将获取的“数据踪迹”进行挖掘并利用,众多“数据踪迹”的聚合带来的隐私暴露及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对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网络踪迹信息保护提出了诸多挑战,网络用户的个人网络踪迹信息保护愈发重要。《民法典》和《
“多次”是我国刑法的特色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多次”在刑法典和司法解释中都有规定。一般而言,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表述中的“多次”分为三种类型,即作为入罪条件的“多次”、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多次”和作为累计载体的“多次”。本文以前两种类型为研究对象。第一类,作为入罪条件的“多次”。对此,目前存在争议的地方有:受过行政处罚的行为能否累计为“多次”中的一次行为,“多次”的停止形态,以及“多次”和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市场运行平托环境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竞争的形态模式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混淆行为作为我国1994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即纳入法律规制的行为,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下,传统商业混淆行为借此平托并演变出现以域名、网页名称混淆等不当利用他人商业成果的网络商业混淆行为。网络竞争焦灼下的网络商业混淆行为案件层出不穷,但受限滞后性的立法不足引咎了“
对赌协议虽然是舶来品,但在我国的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一级股权市场投资中。由于股权融资较于债权融资不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优越性,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获取投资,被投资公司股东通常会在PE投资前与其签订对赌协议,公司作为担保人为股东提供担保。一旦对赌失败(通常表现为被投资公司业绩不达标、不能按时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就可能会就股权回购或对股权回购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对于对赌担保,理论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