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生产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花生仁及花生油均处于国内供求紧平衡状态、花生直接食用消费和榨油消费需求强劲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部分传统生产省份花生播种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花生仁和花生油出口量及世界排名不断下降,花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与价格异常波动也在冲击着我国花生产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非农用地将继续增加,如何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花生生产布局,对于提高我国花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油料自给率、满足国内花生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运用生产规模指数、产地集中度系数、生产重心演变以及效率、规模与综合比较优势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我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状况,把握花生生产布局变化规律并分析存在问题;其次,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对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阶段分析,找出不同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再次,进一步利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中国农户花生种植意愿与种植规模的影响因素,以深化对花生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变化驱动机制的认识;最后,提出我国花生生产布局优化措施与合理引导农户花生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华南仍是中国花生生产优势区域;华中作为中国传统花生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花生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已经发展成为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东北作为新兴花生产区,其比较优势也正逐步增强。我国花生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降低。花生生产重心整体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演变趋势。花生生产布局存在效率与规模比较优势不一致、部分传统产区花生生产规模指数下降、花生生产与消费的地域分异增大等问题。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各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总体而言,无论在哪种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都受到自然资源、经济效益比、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因素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程度较高。非农就业机会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且影响程度超过了其他变量,说明非农就业机会对花生生产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花生生产规模指数有所下降的原因。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其影响方向是同向的,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农就业机会并没有对花生生产产生冲击。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花生生产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对花生生产也并未起到显著影响。对农户花生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非农收入比例与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均呈负相关关系;花生比较经济效益、销售顺利程度、与所在县(市)政府距离、花生种植年限与种植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及农户与花生加工企业的距离对种植意愿有负向影响;是否受到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实际耕地面积、与所在县(市)政府距离和销售顺利程度与种植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宏观与微观数据模型结果基本可以相互支持。基于上述结论,在花生生产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区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强化中央政府对花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抓好花生产业带建设,加大对花生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花生加工企业对周边地区花生生产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通过建立健全花生价格形成机制、控制生产资料价格合理上涨并加大花生补贴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对花生种植传统户和大户给予优惠或奖励措施合理引导农户的花生生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