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承载万物,作为人类存活和延续的根基,崇土观念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古老习俗由来已久。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在土地崇拜意识基础上循序演进的土地文化,建构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体系,进而形成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民风习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有所改观,社会成员对土地强烈的依附和渴望心理也似乎有所淡化,然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开发依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土地文化的永恒价值也并不可能因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而消失。传统崇土观念的合理成分,如蕴含其间的珍视土地、保护环境、维护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平等、忠诚、团结互助以及倡导孝道,尊敬老人等基本观念,至今在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仍不失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重庆地方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走马镇等多处地方民间故事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重庆地区农村山高水长、人多地少,历史上土地崇拜意识极为浓厚,崇土观念及其相应民俗亦源远流长。如今诸多原意殊不可解的崇土观念及地方习俗的外在呈现形式已逐渐失传,但在当地民间故事演讲与传承过程中,却以一种不难理解的文化残留方式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崇土观念由此便与地方民间故事形成了直接的关联性。本文以民俗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民间故事解读、田野调查等方法,分析研究本地崇土观念源流及其地方风俗习惯,旨在去粗取精,发掘其间可资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社会认知价值,对于传承地方文化遗产,重构地方新风良俗,均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为理论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如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生活相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民俗学、人类学理论进行阐释:其次,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辅以田野调查法,同时介绍田野调查点的情况以及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最后,对本文所涉及的“民间故事”、“崇土观念”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是关于重庆地方民间故事中崇土观念的类型分析。主要对流传于重庆市区、巴县、江北等地的民间故事集成等文本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显示,重庆的崇土观念呈现出差异,结合三个田野调查点的实际情况,将重庆的崇土观念进行类型划分,广阳镇以守土特质最为突出,走马镇显示出鲜明的流动特征,而在渝北,则呈现出浓郁的宗法氛围。第四章对重庆崇土观念的形成原因与功能进行分析。通过对田野调查点的实地考察,三个地方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源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坡地多、耕地少的自然条件促成人们惜土如金的心态;驿站文化的发达带来了山地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开放的民风与流动的社会形态;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与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让安土重迁的人们经历移民运动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发展出更加浓厚的宗法氛围。根据民俗学、人类学构功能主义理论,对重庆地方崇土观念进行分析,阐释其间所具有的教育、调适和娱乐等主要功能。崇土观念作为重庆农耕文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在一定程度满足社会成员个体的文化消费需要,更是整个地方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第五章是崇土观念的传承现状与当代价值。崇土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在重庆农村地区仍比较繁盛,在城市中也能偶见其形迹。然而崇土观念的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民间故事作为其主要的载体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传承状况。然而崇土观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开发利用价值,其中倡导珍惜土地、重视孝道、强调社会秩序等合理内涵,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