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如同一颗参天大树,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根植于广袤的地方社会的土壤之中。地方社会则犹如大树的根系,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愈加深远,国家治理的根基也就愈加牢靠。不过,中国的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彩的地方图景,具有很强的空间特性。在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国家治理都呈现出很强的地方性差异。特别是,地方社会往往具有区域性与异质性,而中央权力具有整体性与集中性,两者难免会发生碰撞与摩擦,如何巧妙地利用政治智慧处理好这种整体对部分、单一对多元的结构性的矛盾,这不仅取决于国家化策略,更依赖于地方性条件,它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融洽性与治理能力适应性。本文旨在研究国家治理的地方策略,它是指国家配置基础权力时为应对不同的地方性条件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中央政治体系作用于基层地方社会依赖于特定的地方性条件,它包含了产权结构与乡村团结两个结构因素。前者构成了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它由产权的权威保护性、分配公平性与生产效率性所塑造,由此形成的不同经济形态暗含了人们相对稳定的政治偏好与态度。后者是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依据横向互惠与纵向互依结构形成乡村团结的理想类型,它会影响到乡村权力的配置方式及面对国家所产生的集体行动能力。国家则根据不同产权结构所产生的政治态度,以及不同乡村团结状况产生的行动能力,针对大众政治、精英政治、多元政治与社群政治等不同类型的地方社会,选择羁縻、妥协、合作与控制等相宜的地方治理策略。从行文安排来看,导论部分对研究缘起、文献基础、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交代,既有研究关注到国家治理的特定方式与路径,也从不同侧面考察了国家治理的经济社会基础,但对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区域性重视不足,未能充分论证不同地方性条件如何影响国家化策略,更鲜有论及多个地方性条件的内部关系与其互构机理。基于此,论文第一章分别从产权结构、乡村团结两个自变量入手,考察经济与社会因素如何综合作用于作为因变量的地方治理策略,进而建构起理想类型的理论框架。在案例分析时,论文三、四、五章分别选择了华北济南老村与闽南漳州流村,以及川西乐山汪村三个典型个案进行区域研究,分析地方性条件对国家地方治理策略的影响。第六章又以凉山冕宁曹村为参考案例,分析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结构耦合状况。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在西南高原山区,国家权力鞭长莫及,凉山曹村以农牧经济为主,属于地方保护的习惯型产权,基于血统合法性的黑彝家支与掌握传统知识的毕摩,两者主导着外部排斥内部纷争的诺苏社会秩序,这种固化的蜂窝型乡村团结状态纵向互依强于横向互惠。在精英政治形态下普通人缺乏自主与平等意识,更缺乏集体行动能力,使得凉山地区长期处于前国家社会的羁縻治理策略当中;川西平原的乐山汪村以长江流域典型的小农稻作经济为主,形成了强效率性而弱公平性的生产型产权,这种横向社会结构分散且纵向依赖弱的原子型村庄,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与掌握社会暴力的袍哥共同吸纳着国家基础权力。在多元政治形态下人们具有突出的自主意识,但缺乏组织集体行动的能力,国家与社会在相互渗透中逐渐达成了妥协;在东南沿海丘陵,福建流村以海洋华侨经济为主,形成了效率性与公平性双强的包容型产权,在下南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华侨资本家与当地传统的宗族力量联盟,这种横向集聚与纵向依赖的团块型村庄维系着闽南乡村的团结。在社群政治形态下,人们兼具平等与自主精神,并具有很强的集体行动能力,因而在同国家权力的互动中达成合作的治理策略;在华北平原腹地社会,麦作经济呈现为强公平性而弱效率性的内卷型产权,贫农经济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进行广泛的横向互惠合作,由此形成的集体性突出的权力文化网络防御着国家进入。在大众政治形态下,人们通过社会互惠网络组织集体行动,以维护乡村社会的公平团结。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也会积极培养乡村代理人,以避免与民众的直接冲突,藉以实现更有效的汲取与控制。当然,国家并非是被动的,它也具有自主性。国家在地方社会的基础权力配置策略,不仅受地方社会条件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空间国家治理能力的层递性与时间国家治理需求的成长性,这使得实际的地方政治实践更为丰富和生动。在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现实关系中,始终存在政治二重性的问题,即中央权力的集中性与地方社会的分散性之间的张力。根据两者力量对比状况,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离散的非直接耦合、博弈的控制性耦合与调试的公共性耦合三类关系样态。应该说,在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基础内生于地方社会,而国家顺势而为治理地方。之所以要聚焦到国家治理的基础而非枝干,其深刻意义在于,相对于高高在上的上层国家而言,由产权结构、乡村团结与地方策略所形塑的地方社会揭开了强大的“利维坦”的另一幅面孔,或者说,地方社会中的国家反映了国家治理的地方性条件,也规制了地方社会的国家化路径。总体上,通过考察产权结构、乡村团结与地方策略,可以探索农村产权制度的复合属性、结构组合与演化规律,挖掘经济利益分配与社会团结状况及政治权力配置的互构机理,并比较国家在不同地方社会中的多维治理面向,以期更全面地展现地方社会的政治图景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