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轨道交通、高层建筑地下室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涉及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随着城市地下建设的快速发展,场地使用限制愈加严苛,存在两种或多种开挖深度的非对称基坑越来越常见。如何考虑基坑非对称开挖造成的影响、确保非对称开挖基坑安全且经济成为基坑工程设计中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该领域相关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设计标准,通常采用忽略非对称开挖的影响,仅按挖深较深侧进行单边设计的方式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5CB057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非平衡荷载作用下桩(墙)撑式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87827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华东院联合基金 “基坑开挖以及盾构隧道掘进对既有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高层建筑地下室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涉及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随着城市地下建设的快速发展,场地使用限制愈加严苛,存在两种或多种开挖深度的非对称基坑越来越常见。如何考虑基坑非对称开挖造成的影响、确保非对称开挖基坑安全且经济成为基坑工程设计中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该领域相关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设计标准,通常采用忽略非对称开挖的影响,仅按挖深较深侧进行单边设计的方式,但这将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非对称开挖基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采用试验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理论构建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非对称开挖内撑式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变形控制设计理论。本文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非对称开挖基坑两侧桩长对称和两侧桩长非对称的两种工况下内撑式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机理,并分析了不同挖深情况下的支护结构桩顶位移、侧向土压力分布以及桩身弯矩分布变化规律。试验研究发现,深侧支护结构会通过支撑对浅侧支护结构造成“推回位移”,若采用按深侧单边设计的方法将造成浅侧支护结构的经济浪费,有必要对非对称开挖情况下的两侧支护结构进行整体设计。(2)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基于小应变土体硬化(HSS)模型,建立了基于模型试验的非对称开挖基坑支护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浅侧支护结构桩长、两侧支护结构刚度和支撑刚度对非对称开挖基坑两侧支护结构桩身变形、土压力分布以及桩身弯矩的影响,对非对称开挖内撑式支护的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3)基于库伦土压力理论,通过假定侧向土压力系数与土体位移呈线性关系,并考虑支护结构变位模式对被动极限土压力系数进行了合理修正,建立了考虑支护结构变形及变位模式的非极限状态土压力理论模型。通过与多种墙体变形和变位模式的土压力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非极限土压力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归一化土体被动极限位移(sp/L)与转动变位参数n的指数关系式,分析了不同墙体变位情况对土压力的影响。(4)基于提出的非极限土压力计算模型,以两侧支护结构的容许位移值为控制目标对非对称开挖基坑内撑式支护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设计。在对非对称开挖情况下内撑式支护体系进行整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推导获得了内撑式刚性和柔性支护结构两侧桩(墙)长的设计计算解析解,并进一步分析了土体内摩擦角、支撑刚度、基坑的非对称开挖程度以及位移控制值对支护结构插入比的影响。(5)通过将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地表沉降问题简化为弹性位移边值问题,求解获得了可用于任意支护结构变位模式引发的坑外地表沉降曲线的解析解。通过假定柔性内撑式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曲线符合分段二次多项式,进一步求解获得了柔性内撑式支护结构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显式解,该显式解可退化用于刚性支护结构的求解。通过与有限元模型以及多个工程案例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显式解的正确性和工程适用性。进一步将该显式解运用于非对称开挖支护结构,结合第五章提出的非对称开挖支护结构两侧桩(墙)长的变形控制设计计算解析解,研究了刚性和柔性支护结构非对称开挖情况下的两侧地表沉降分布规律,并分析了两侧挖深差以及位移控制值对两侧地表沉降分布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作为煤矿重大动力灾害之一呈现日益严重趋势,严重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准确可靠的监测预警是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前提和关键。电磁辐射和声发射监测技术已较为广泛应用于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中。受到突出演化过程不确定性强和作业环境干扰因素复杂等因素的影响,突出监测过程中噪声信息滤除、有效信号识别及危险性准确预警是科技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法
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爆破致裂煤体增透技术具有无明火、无水污染等特点,在单一煤层强化瓦斯抽采过程中受到广泛地关注。该增透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单一煤层渗透率,提高瓦斯利用率,还可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然而,目前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相变致裂煤体技术研究主要关注爆破压力对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少考虑到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爆破中的压力二次回弹现象,即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效应,且初始爆破参数的设定对煤体断裂
视频图像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和呈现的主要载体,高分辨率图像以其具有更清晰的画质及更丰富的细节承载能力,为计算机视觉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图像画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空间分辨率的高低,决定着其能否在安防监控、智慧交通、医学成像、感知矿山等新场景下实现智能化、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近年来,生成对抗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度学习方法日益兴起,具有生成逼真图像
移动群智感知是利用广大普通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随时随地形成大规模的感知系统,从而完成复杂社会感知任务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感知模式。显然,人的智慧和移动性为更多类型、更加广泛的感知覆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人的感知能力差异和偏好也给感知任务的分配与执行带来了显著挑战。本文面向移动群智感知的四种实际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的任务分配需求,着力于构建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从提高算法
交通检测器的优化布设问题是运筹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布设检测器是获取有用交通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布设成本最小化与获取信息最大化的博弈始终存在。因此,检测器在交通网络中的优化布局是近年来交通网络建模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其他交通信息来说,OD需求和旅行时间是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输入参数,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主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天气、高峰期、检测器故障等原因导致OD需求和旅行时
采空区煤自燃产生的可燃气体改变了气体的爆炸极限,生成的热量在采空区内部积聚形成高温热源,气体的逸出以及热量的生成处于一种动态演化过程。采空区风险区域是O2场、可燃气体(CH4、CO、C2H4)场、温度场相互叠加耦合的结果,多场的动态演化造就了采空区风险区域的实时变化性,这一过程的认识对采空区热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采空区多孔介质特征和煤自燃气体逸出及温升规律入手,采用理论分析、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海上风机而言,嵌入海床的基础直接关乎风机整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风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近海40 m以内的风电建设中,大直径单桩基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对于单桩基础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基础极限承载能够承受外部最为极端的荷载作用;其次要保证在风机25年服役期内,在风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泥面处单桩累积变形不超过规范规定值;最后还要保证在往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维系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转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的并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并购已经成为我国煤炭企业获取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实现快速成长和获取竞争优势重要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煤炭企业并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并购价值,对于提高煤炭企业并购效率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战略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