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肌电图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3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标准参考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依据标准选择病例,最后纳入30例患者。应用肌电图技术检测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瞬目反射及面神经支配肌肉电活动,并与颅脑MR颅神经扫描3D-TOF成像对比,观察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以及敏感性及特异性。EMG检查分为神经传导检查和面肌肌电图检测两部分。前者(电极置于耳前方)指对面神经电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极置于肌肉中或表面电极贴于面部肌肉皮肤上(口轮匝肌上唇处、额肌、眼轮匝肌)记录其电活动。结果1、30例患者中瞬目反射的早反应(R1)和晚反应(R2、R2’)的潜伏期和波幅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患者患侧晚反应波幅明显高于健侧,但仅仅是刺激同侧的晚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放松状态下,眼轮匝肌健侧和患侧的MF值分别为(71.2±20.3)Hz和(69.4±17.7)Hz,二者相比,基本一致(P>0.05);健侧和患侧的MPF值分别为(97.6±21.4)Hz和(93.5±17.2)Hz,二者相比,基本一致(P>0.05);健侧和患侧的EMG值分别为(5.1±3.1)m V和(6.8±4.3)m V,二者相比,患侧明显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收缩状态下,眼轮匝肌健侧和患侧的MF值分别为(103.2±16.4)Hz和(94.2±15.3)Hz,二者相比,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的MPF值分别为(124.3±16.3)Hz和(112.4±14.6)Hz,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的EMG值分别为(47.2±41.2)m V和(36.3±26.4)m V,二者相比,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行颅脑MR颅神经扫描3D-TOF成像,检查血管与神经的毗邻关系,发现患侧有6例为可疑接触,15例为明确接触或压迫,阳性率为70.0%(21/30),健侧有3例为可疑接触,3例为明确接触或压迫,阳性率为20.0%(6/30),二者相比,患侧阳性率明显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通过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同时行颅脑MR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发现,30例患者中,肌电图异常者23例,阳性率为76.7%(23/30),颅脑MR异常者21例,阳性率为70.0%(21/30),两者同时异常者15例,阳性率为50.0%(15/30)。结论肌电图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