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纵学派看译者主体性——以五四时期王尔德童话汉译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译者的主体性为人们所忽视。译者被认为是作者的仆人、翻译机器、或者舌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归约性研究转为描述性研究,学者们不再研究“应当如何翻译”的问题,而是将关注点转移为“为什么这样翻译”的问题,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得到认可。  作为文化转向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操纵学派将注意力放在了译者主体性上。该学派认为,从译入语文学的角度讲,所有翻译都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对原文的操纵。操纵学派指出,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三方面的制约: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译者有目的地对原文进行操纵。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三方面对译者的影响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译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转化,更影响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翻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翻译文学被赋予了政治和历史意义。在这一时期,王尔德童话的翻译在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兴盛,而这兴盛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译者在对王尔德童话的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选择时必然深受当时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基于操纵学派的观点,从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译者在翻译王尔德童话过程中所受到的译入语文化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译者及其翻译目的的影响恰好就是译者超越原文和作者,实现其主体性的地方。  从分析中可以发现,译者对王尔德童话的选择和翻译并非是随意的,翻译活动和译文的产生都是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译文中有大量当时社会现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痕迹存在,而译文同时也推动着运动的发展。在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译者有目的地对译文、翻译技巧和策略进行选择。约束译者的是译入语文化,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和原文。译者不再从属于作者,其主体性在约束中得以体现。
其他文献
关联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深切的关注。关联理论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推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提出了语言交际是以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为
对于庞德翻译理论及译作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并不罕见。在众多翻译理论家中,庞德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庞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一位译者,翻译理
本文是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杜承南、曹明伦等主编的《文学翻译报》所做的一项历时性研究。它作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份文学翻译月报,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四个年头,却是当时文学
冲突话语是一种发生在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具有敌对性质的争执交际行为,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冲突性话语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许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