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群行为是在金融市场当中广泛存在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此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投资者本身仅仅具备有限理性和有限约束能力,在外界环境较为复杂,获取信息不完全情况下,投资者容易采取正反馈交易策略而“追涨杀跌”,受到信息串流的影响表现出跟随市场流行趋势进行投资,以及集体出现“羊群行为”等。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入手,选择上证180指数作为比较参照指数,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03年6月~06年6月)我国机构投资者表现出来的“羊群行为”特点,获取的超额收益和对市场的影响等等。 从得到的统计结果看:由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从熊市向牛市的转换期间,市场中存在着低估的可能和大量的机会,多数样本股票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增持后,获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表现出机构理性的“羊群行为”。 在依据机构在信息的获取、接受程度大小划分的样本组当中,表现出机构投资者在熊市期间,是风险的厌恶者,对增长稳定,低风险的大市值蓝筹股票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能够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在牛市期间,由于投资信心得到恢复,敢于选择高成长性的股票。投资者在买卖这类股票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完全,“羊群行为”也较为显著。这与国内外学者认为成长性股票(高增长行业)比其他类型的股票存在更为显著的“羊群行为”的结果相一致。 对于机构投资者,在实践投资过程当中,既要认识到“羊群行为”理性的一面,也要看到“羊群行为”非理性的一面。由于“羊群行为”在高成长性企业当中会表现的较为显著,也容易在机构之间过度乐观的传染之中造成股价“涨过了头”,因此机构投资者要对出现了“羊群行为”的股票具备清醒的认识。“羊群行为”的出现仅仅是投资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在投资程序当中强调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充分的信息交流,掌握企业经营的可持续能力和高成长性的实现能力,避免落入非理性“羊群行为”的陷阱。 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不完全依然广泛存在,且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这样的条件下机构投资者采取“羊群行为”,对于机构投资者个体来说具备理性的意义,但虽然个体理性,但从个体拓展到群体甚至整个市场层面的时候却可能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特征和风险的聚集,这点是尤其值得相关金融从业人员关注,同时也是金融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