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受气候状况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农业是受到影响最为直接的行业。北方的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第二大平原,是重要的棉粮农业产区。但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多雨,春季和秋季少雨,因此,常受春旱夏涝等自然灾害的困扰。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由于建设逐渐减少,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单位粮食产量,才能保证粮食自给。本文通过对乐亭县农田水利的研究,探讨一些经验,给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一些启示。本文分析了1949—1976年全国和河北省农田水利建设总的方针之下,乐亭县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农田水利的具体措施。本文对乐亭县的地理特点和历史状况进行了介绍,重点对乐亭县在建国后的27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防洪工程、除涝工程、灌溉工程、防潮治碱工程和平整土地,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归纳总结,并对这些农田水利建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经验:建设农田水利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坚持“三主方针”,树立长远治理思想;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实际应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整体规划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丰产服务。同时,在进行建设时,由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生产力并不发达,农田水利建设还有很多不足: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传统,没有注意用水效率,采用大水漫灌的水利方式,不仅不科学,而且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是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建设,过于强调速度,集中进行建设,忽略了工程质量;只重建设,缺乏后期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将土地分包给个人,恢复农村生产力,盘活农村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在生产力相对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人力,依靠集体力量,通过集体劳动来实现的。这些水利建设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工业发展需要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增多,耕地减少,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很多年久失修,或被废弃,影响到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耕地数量有限且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增加农田产量。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我国自建国后,农业水利建设的活跃期是在“大跃进”时期,作者选取了河北省乐亭县作为研究点,以乐亭县在1949—1976年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详细解读如何在小区域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为新一轮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经验,吸取教训。本文采用基础数据分析法,对乐亭县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状况和应急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使得文章论据更科学、合理,对乐亭县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读者了解乐亭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乐亭县这一历史时期的解读,对21世纪即将到来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价值,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