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对外贸易结构中的三种类型(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结构),考察1980-2002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对外贸易结构之间的双向关系。首先根据价格弹性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主要通过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两种途径影响出口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及生产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其中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是因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有不同的汇率弹性;对加工贸易产业的影响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影响国内资源禀赋及拥有技术的国际资本的进出。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资源在可贸易品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其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修正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SH)。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存在货币升值的要求,可我国的实际汇率却经历先贬值后升值的过程,对这个悖论,本文的解释是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虽一直高速发展,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明显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可我国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建立基础是在计划经济转轨后的出口贸易的扩张上的;不符合BSH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该国必须是市场经济体,劳动力工资变化必须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两方面扩张了BSH,一方面知识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缩小不可贸易部门与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制约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相对初级产品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实际上是利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对价格体制扭曲的纠正,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可贸易品部门,进行大规模的出口贸易扩张,这种出口额的快速增长不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上而是建立在低劳动力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基础上。所以这阶段我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工资增长率快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1994年后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市场化及我国劳动力资源接近无限的供给的特点,使可贸易部门的劳动力工资上涨逐渐滞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资源配置和价格规律作用下,资本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流产品。这种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对外贸易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