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三种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特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2.研究2007年~2010年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的qnr基因在不同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情况,及qnr阳性株的质粒特性和流行播散情况,为临床耐药株的监控提供依据。 方法: 1.回顾性调查2009年~2010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2007年~2010年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临床感染和药敏情况,分析不同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 2.PCR筛选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和blast比对以确定基因型。 3.对qnr基因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探讨qnr基因的可转移性;琼脂稀释法检测接合子的MIC,比较不同耐药基因水解喹诺酮类药物的差异性。 4.对阴沟肠杆菌中检出率较高的qnrB阳性株,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其同源性及流行播散情况。 结果: 1.2009年~2010年301株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来源于尿液标本,占47.2%(142株),其次为血液22.9%(69株)和痰液11.0%(33株);2009年~2010年14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液标本为主,占51.7%(75株),其次为尿液19.3%(28株)和血液9.7%(14株);2007年~2010年173株阴沟肠杆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液标本占首位,为43.4%(75株),其次为尿液16.2%(28株)和血液9.2%(16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监护病房和外科病房的检出率较高,存在较明显的病区集中趋势。 2.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以亚胺培南抗菌活性最为明显;其次,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94.7%)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87.2%)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敏感率91.7%)、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83.4%)、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83.4%)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82.1%)较敏感,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80.7%)、左氧氟沙星(敏感率73.4%)和环丙沙星(敏感率70.3%)相对较敏感。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常见的三种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90%。 3.qnr基因的检出:301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14株,其中2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5株、2株、9株;1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17株,其中1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1株、11株、6株;173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57株,其中3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14株、36株、10株;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qnrC和qnrD基因,不同肠杆菌科细菌中qnr基因型别存在差异。 4.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阳性和阴性株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qnr基因阳性和阴性株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统计学差异。 5.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14株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有4株体外接合成功;17株qnr阳性肺炎克雷伯菌有3株体外接合成功;57株qnr阳性阴沟肠杆菌有26株体外接合成功。大部分接合子对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呈低水平耐药,其中2株阴沟肠杆菌接合子呈现较高水平耐药。 6.选取qnrB阳性检出率较高的阴沟肠杆菌36株,利用PFGE技术分析其同源性,发现有少数菌株存在同源性,大多呈散发流行趋势。 结论: 1.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大多来源于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血液感染,且主要集中于监护病房和外科病房等科室。 2.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严重,对不同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仅对少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尤其是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3.2007年~2010年我院临床肠杆科细菌中存在qnr阳性菌株的流行。不同菌种中qnr基因型种类存在差异,总体以qnrB为主,其次为qnrS、qnrA。本研究以不考虑耐药背景的肠杆菌科细菌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检测qnr基因,并证实qnr基因在喹诺酮类耐药和敏感菌株中均存在,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菌株中qnr基因的检出值得关注。 4.接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qnr基因可通过其所在质粒进行水平转移以增加细菌的耐药率。 5.本院检出的携带qnrB基因比例最高的阴沟肠杆菌大多无同源性,呈散发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