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寄主来源软腐果胶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链霉素抗性菌株PaNJAU2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简称Pc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和地理分布,是引起各地区多种蔬菜和观赏花卉发生软腐病的重要病原细菌。
  本研究自江苏、云南等地采集了4种作物6个品种的软腐病样本,通过室内分离培养,并利用Biolog技术和16S rRNA及四个看家基因recA、mdh、rpoH、fliA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自黄花马蹄莲、白菜、杂交白菜矮脚黄、红萝卜的6个菌株均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以实验室前期保存菌株PccS1(室内诱导利福平抗性菌株)为参比菌株,利用平板法测定了各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最近分离获得的7个菌株中,只有来自云南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ida Spr.)盆栽花卉软腐组织中分离获得的菌株PaNJAU2对链霉素具有抗性,该菌株在培养基中链霉素浓度为150μg/mL时依然能正常生长,最低抑制浓度接近200μg/mL,而其他6个菌株均对链霉素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平板中链霉素浓度为10μ/mL时均不能再生长。分离自云南的菌株对链霉素的EC50是参比菌株PccS1的35倍,其他菌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水平与参比菌株相近。由此可以判定云南彩色马蹄莲盆栽软腐植株分离获得的软腐菌对链霉素已产生了临近高水平的抗性(根据抗性划分界限)。
  为了探究软腐果胶杆菌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机制,首先检测了链霉素是否作为碳源被该菌株所利用,结果表明:该菌株的链霉素抗性与将链霉素作为碳源利用无关。因此,预测与链霉素调控基因有关,分析全基因组注释结果,猜测基因acrB、rpsL、和PaNJAU2_4706与链酶菌降解相关,在培养基中添加和未添加链霉素,利用荧光定量方法,比较了这3个基因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加入链霉素后,基因acrB、rpsL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aNJAU2_4706的表达量几乎没有变化。为此,对基因acrB、rpsL进行敲除突变,突变株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云南彩色马蹄莲软腐菌对链霉素的抗性产生与rpsL基因有关,而acrB基因缺失突变株对链霉素的抗性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差异。rpsL的氨基酸序列在云南菌株PaNJAU2与参比菌株PccS1中完全一致,但是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云南菌株的核苷酸序列中有一个碱基发生突变,279位点处由G突变成T,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rpsL缺失突变后致病力显著下降,相关表型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rpsL基因缺失突变后,菌株△rpsL的胞外酶活性丧失,同时失去了对大肠杆菌的竞争能力,游动性丧失,细菌沉降性显著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与野生型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培养的植物软腐病菌菌株中,菌株PaNJAU2对链霉素已产生较高抗性,在盆栽马蹄莲生产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抗性机制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链霉素的抗性形成与仍吐基因密切相关。巾止基因是核糖体蛋白S12的编码基因,其发生突变是引起链霉素抗性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两迁害虫猖獗是稻谷生产的重要威胁。南宁市位于广西的中部地区,是水稻两迁害虫南北往返迁飞的必经之地和下游稻区虫源繁殖地,对该地区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情况研究对全国其他稻区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和及时进行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上重要天敌的季节性种群动态研究,可以为天敌防治害虫这一防治方法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时段探照灯诱虫器对南宁地区空中昆虫种群进行监测,明确水稻两迁害虫及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田间系统调查、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发生动态、世代虫源性质
农业是我国发展之根本,农作物种子的健康是粮食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保证。国内研究学者对种子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种子带有大量病原菌,且病原菌种类多样,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将生防菌株通过种衣剂技术制成生物种衣剂,并从种源防治种传病原菌,生防菌随种子的萌发逐渐进入土壤中并定殖在作物根围,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双重保障。
  我国五大粮食作物中,小麦和玉米的全国产量仅次于水稻,分别是我国第二和大三大粮食作物。为了保障如此巨大的粮食产量,我国每年的化学农药投入很大,化学农药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对水稻造成重大的危害,对中国粮食产量造成重大损失。稻瘟病菌的防治主要依赖选育抗性品种和药剂防治。由于稻瘟病菌的抗性小种易突变,故一段时间后水稻抗病植株会丧失抗性;而单一的药剂防治,也会促使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性,不利于水稻病害的防治。因此,稻瘟病菌的防治一直以来是水稻生产中的难题,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已证明,囊泡运输是一种重要的跨膜转运方式,控制着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
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其致病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烟草疫霉通过气孔或外界因素造成的伤口侵染剑麻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叶斑、茎腐和轴腐三种病状,因其病斑似斑马纹状故称其为斑马纹病。斑马纹病会造成麻田大量缺株、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着剑麻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对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四个剑麻主栽区进行了斑马纹病病害调查,广泛采集病样分离病原菌,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剑麻斑马纹病的综合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稻区广泛发生的毁灭性水稻真菌性病害,每年都给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需求量激增。由于稻瘟病菌小种易变异,选育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或药剂防治都无法实现稻瘟病菌的高效防控。近年来,随着稻瘟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关于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和遗传转化体系日益成熟,这让全面了解稻瘟病菌的生长及致病机制,开发新的杀菌剂靶标成为可能。
  稻瘟病菌侵染水稻需要其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新合成的蛋白分子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柱花草炭疽病(Stylo anthracnose)是影响柱花草生产的主要病害,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柱花草炭疽病具明显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评价其生防效果。以现推广种植的抗病品种“热研2号柱花草”为研究对象,结合从柱花草上分离到的强致病力柱花草炭疽病菌菌株CH008为靶标菌,筛选出对其抑制作用较强的拮抗菌株并鉴定菌株种类,分
植物内生菌能产生十分丰富且活性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菌活性、杀虫活性、细胞毒活性等,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资源以及新药开发的来源。药用植物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是一种值得开发与利用的药用资源,因此对其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具有理论及应用研究意义。
  本文从云实叶片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内生真菌YSC5菌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以10种植物病原真菌作为测试菌株,平板对峙试验显示YSC5菌
叶菜类蔬菜生长周期较短,病虫害发生较普遍,对于其出现的病虫害问题通常都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只追求高效高产而不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很容易造成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也与当前农药使用的减量增效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叶菜类蔬菜上农药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吡虫啉、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和丙森锌是叶菜类蔬菜中常用的农药,选择沉积效果更好的剂型或生产厂家对农药残留减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丙森锌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研究其在叶菜类蔬菜上的消解与残留规律,可以为最大残
为了解决乙草胺对油菜药害的问题,分别用培养皿法、盆栽法、田间小区试验除草剂安全剂、微生物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来缓解乙草胺对油菜的药害。培养皿法测定了在10-3200mg/L的乙草胺对油菜的影响。结果发现:乙草胺对油菜根芽的抑制作用随着乙草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乙草胺对油菜根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对油菜芽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测定了8种安全剂分别与乙草胺混用和8种安全剂分别浸种处理对乙草胺药害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