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味性化味”的藏医泻治疗法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医药先贤们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十八大疗法,泻治疗法是藏医十八大疗法中极具特色的疗法之一,该疗法以人体七精华和三种糟粕循环规律为根本,服用特定的催泻药物,使体内的致病因素通过消化系统、脉管、泌尿系统、毛孔等途径,以三种糟粕形式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的独特疗法;包括催泻(eqaw)、催吐(qww)、鼻泻(xaa)、温和导剂缓泻(oeaq)、猛烈导剂灌肠法(yas)、脉泻疗法(agl)等。其中脉泻疗法是以人体循环和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药三因理论,服用特定的脉泻药物,使体内的致病因素通过脉管、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独特疗法,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疗法具有作用迅猛、疗效确切等优势,在真布病、痛风、骨性关节炎等骨伤科疼痛性疾病、黄疸型肝炎、血脉病、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且疗效显著的作用;该疗法在药材产地、采药时间、采药、选药、炮制、配制、加工等多个环节,工序繁琐,对脉泻疗法施行医生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会增加风险,因此根据藏医药理论,提高自身临床经验,确保脉泻药物质量,搞清脉泻药物炮制原理,掌握脉泻疗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藏医脉泻疗法临床合理应用的前提和具备条件。
  目的
  1.采用文本挖掘、可视化等方法,分析古籍文献中的藏医脉泻疗法的渊源及历史阶段,对历代藏医名家传承和发展脉泻疗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做出总结。
  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发现藏医泻治方剂的用药规律及特点。
  3.以藏医“味性化味”为切入点,研究藏医泻治疗法中的常用方剂,探索其隐藏其中的药性和规律。
  方法
  1.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收集和整理《藏医经典文献集成》(收录120函藏医药古籍文献)中关于历代藏医脉泻疗法的92本古籍文献,其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古籍文献中藏医脉泻疗法的渊源及历史阶段,对历代藏医名家传承和发展脉泻疗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展开可视化模式。
  2.在92本藏医泻治疗法的古籍文献中搜集泻治疗法方剂,构成藏医泻治方数据集库,运用SPPSModeler18软件的频次分析法、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法等方法,研究藏医泻治方剂的用药规律。
  3.根据藏医“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以六味、三化味、十七效为切入点,分析藏医常用泻治方剂的药性,其次以药性为衔接点链接方剂与功效,形成“方剂-药性-功效”的研究模式。
  结果
  1.藏医脉泻疗法渊源及传承历史研究查阅92本有关藏医脉泻疗法的古籍文献,发现藏医脉泻疗法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锌仁米布齐大师时期,其起源与藏医药的起源同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存的文献数量及内容来看,公元8世纪开始记载于《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藏医药理论上,并进入藏医脉泻疗法奠基时期。自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藏医大师笆若夏顿、新宇托·云丹贡布、达布·索南仁青、藏多·达尔玛贡布等撰著《十万拳》、《秘诀黑卷》、《十八支精要》、《藏多医学札记》等有关藏医脉泻疗法的经典文献,首次呈现“多方剂-多疗法-多适应症”模式,并进入藏医脉泻疗法发展时期。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因众多藏医大师的出现,促进了藏医脉泻疗法的快速发展,并进入顶峰时期;其中藏医大师噶玛·让穹多吉和昌迪·巴登杰赞首次发现脉泻方核心药物的替药,且提出燕子粪可以替代斑蝥的观点,同时,昌迪·巴登杰赞所撰著的《秘诀斗金换、斗银换》中主张牛蒡可以顶替斑蝥的观点,两部巨著中提到的替药及新药物的发现对脉泻疗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思想和道路;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强巴·朗杰札桑、兰党·丹泽玖米、贡曼·贯妾德勒、兰泽·仁青加措、宿喀·娘尼多吉、金巴·次旺多吉等众多藏医大师的出现,在继承、发扬、提高及丰富藏医脉泻疗法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医脉泻疗法的未来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帝玛尔·丹增彭措等藏医大师详细论述了脉泻疗法的术前准备、先行先导疗法、正行操作、术后处理等,并进一步指出了脉泻疗法的先行和正行操作中需要的药浴散、油料、杂解汤、冬葵叶子汤、四味清道剂散、五味引道剂散、七味斑蝥丸、“南杰斯泻丸”等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临床功效,为藏医脉泻疗法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方面起到了指南作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藏医脉泻疗法进入“一师一徒”的传承模式;藏医大师降拥钦则旺布传授于他的徒弟南觉仁曾多杰,南杰仁曾多杰传授于热西萨木旦,热西萨木旦传授于叶西本加,叶西本加传授于旦松扎巴大师;如今,名老藏医专家旦松扎巴大师是全国公认的藏医脉泻疗法传承人。20世纪末开始,旦松扎巴大师注重培养众多脉泻疗法传承人,前往藏区各所医院开展藏医脉泻疗法,对脉泻疗法的全面发扬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2.藏医泻治疗法用药规律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356首藏医泻治方剂发现,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白狼毒(213)、长蝝诃子(164)、巴豆(133)、大果大戟(112)、硇砂(105)等;组方关联规则中将支持度设置为5%,置信度15%条件下发现94条藏医泻治方常用药对,其中白狼毒-长蝝诃子、白狼毒-巴豆、长蝝诃子-巴豆、白狼毒-大果大戟、白狼毒-漆树脂、巴豆-大果大戟等药对是2399条药对中组方关联最强的核心药物组合。
  3.藏医临床常用泻治方剂药性研究选取七味斑蝥丸、南杰斯泻丸、十味舵手丸等藏医泻治常用方剂、根据“味性化味”药性矢量结构模型,依据《藏药部颁标准》《藏药晶镜本草》《藏药方剂学》等书籍搜集组方药物药味,依据名老藏医专家旦松扎巴大师常用的泻治方剂组方剂量,并根据六味与药物十七效的结构关系,分析藏医临床常用泻治方剂的六味、三化味、十七效、药性,结果发现六味中三种方剂以甘味、苦味偏盛。十味舵手丸等三种泻治方剂在三化味时苦化偏多,且三化味时苦化味的比值相比于六味中的苦味更加突出,从而三化味时具有更强的治疗赤巴和培根的作用。十味舵手丸、南杰斯泻丸、七味斑蝥丸等三种藏医临床常用泻治方剂的五源成分更倾向于土源和水源、风源三种,其中水源的成分偏多。而以上三源的18种性质经过同性递增,异性相克,最终得出凉、重、钝、糙、润、稀等这些药物性质,主要对治赤巴病的热、锐、臭等特性引起的血热、黄水、疮口、腐烂等病症,以及培根病的黏、柔等特性引起的微管堵塞、精华不消、黏液增多等病症。
  结论
  1.通过文献研究可知,藏医脉泻疗法不但具有很长的传承历史及理论依据,并针对众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的临床显效,需要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培养脉泻疗法传承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系统研究。
  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356首藏医泻治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及组方关联最强的核心药对都以白狼毒、长蝝诃子、巴豆、大果大戟、硇砂等毒性较强的药物为主,而藏医临床上针对这些毒性药物具有非常严格的入药条件,必须经过专业的藏医炮制工艺技术,才能入药服用;同时,提高自身临床经验,确保泻治药物质量,搞清泻治药物炮制原理,掌握泻治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藏医泻治疗法临床合理应用的前提和具备条件。
  3.通过藏医“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多层面分析药性得出,七味斑蝥丸、南杰斯泻丸、十味舵手丸等藏医临床常用泻治方剂具有下泻方式治疗治疗赤巴病和培根病的独特作用。
其他文献
一级公路隧道出口与平面交叉的间距的大小不仅直接制约着隧道与平面交叉位置的选择,还对行车安全、行车效率等都存在着影响。近年来,随着山区一级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由于具有集散性质的一级公路可设置平面交叉,就导致隧道出口后出现平面交叉的路段不断增多,由于一级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驾驶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关公路规范中并未对此间距进行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多以停车视距作为控制指标,来确定最小间距的数值,就导致了间距
学位
轮胎-路面耦合摩擦力的不足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工程领域与车辆工程领域的学者分别从路表宏、微观纹理构造和轮胎胎面橡胶构造角度进行大量抗滑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轮胎-路面耦合摩擦力与路表纹理、荷载以及车辆的速度、滑移率等参数密切相关。鉴于当前路面摩擦系数试验设备不能实时控制各相关参数的现状,因此本文在国内外路面抗滑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调试了轮胎-路面动态摩擦
学位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频发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预防和治疗病害的发生,多种抗生素类渔药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严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抗生素作为“假”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浓度范围从ng/L到μg/L。抗生素在水环境中可通过吸附、水解、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在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光解是抗生素在自然水环境中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家庭生活等产生的污水也越来越多,水体重金属污染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汞污染和镉污染,都是比较常见重金属污染。这两种金属一旦进入水体,必然会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健康安全带来强大的隐患。  如今,处理废水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方法也愈加成熟。吸附法由于其效率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而粉煤灰与生物炭都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的特点
学位
渤海湾西岸处于河口与滨海潮间带交互影响地带,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及海陆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的重要场所。硅藻作为河口和滨海潮间带典型物种,具有硅质壳体,易于保存,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是研究环境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在渤海湾西部近岸海域126个站位,大神堂海滩、永定新河、海河、大沽排污河和独流减河5个河口站位,以及海河和独流减河16个河流站位共采集1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和分析了
学位
近年来,随着浅层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其储量逐渐下降,甚至枯竭,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进入了深部开采区。开采越深,煤层底板所承受的水压越大,所遇的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底板突水危险性越大。为保证安全生产,我国率先将水平定向钻孔技术和高压注浆应用于煤层与下伏岩溶地层之间断层、裂隙、陷落柱等突水通道的探测与封堵。定向钻孔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和页岩气开采,成本极高。以邢东矿为例,一个水平定向钻孔成本在5000万
纤维素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以植物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由于具有储量巨大、可以再生等特点,是生物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降低利用生物能源的成本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只有充分了解纤维素合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目前已经有许多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被报导,就本实验的研究材料拟南芥而言,有10个与纤维素合成有关的纤维素合酶基因(AtCesA1-10),目前普遍认为AtCesA1、AtCesA3和A
学位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和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石油价格高涨和能源危机为生物质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数量巨大的生物质转化为新型生物能源以及化工产品是未来发展方向,所以探明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有其科学重要性。  1. AtCesA6的T-DNA突变体鉴定及特性分析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BRC(Arabidopsis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
学位
目前,转Bt水稻的推广和应用被认为可从根本上减轻其靶标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但相应的也会影响其非靶标害虫(如褐飞虱)的取食等新问题。有研究表明,转Bt水稻外源Bt基因的导入会改变其氮素代谢生理.对转Bt水稻而言,氮素既是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Bt毒素的主要构成物质。因此,通过土壤氮肥的优化管理将有望提高转Bt水稻氨基酸合成和氮素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合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低治疗率等临床特点,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根据《四部医典》记载,痛风属于藏医传统理论中“直乃(???????)”的范畴,“直乃”为藏语音译,“直”为污垢,“乃”为疾病。由于反常的饮食、起居等因素打破了三因的动态平衡,体内血与隆功能失调或紊乱所致,而其发病部位常形成污垢而命名。藏医治疗“直乃”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目前藏医药对“直乃”的文献整理、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