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并立足脚跟必然有其种种根据。与文学、史学、法学、语言学等“古典”学科相比,跨文化交际在多大程度上已登堂入“学”,非业内人士可能无法断言。但在美国,在中国大陆外语界和传播学界,在中国台湾外语界和传播学界,对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地位,确认无疑。因此,有大陆学者在大陆学刊发表论文总结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也有大陆研究者于台湾学刊发表论文介绍中国(大陆)跨文化传播(交际)学发展状况,但迄今为止未有大陆或台湾学者对台湾的跨文化传播(交际)学发展做过全面梳理,更无台海两岸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系统比较。显然,这是一个学术空白点,需要研究者给予关注,属于一门学科的区域研究史范畴。因此,为发展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为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新视角,为加强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学科引进、课程设置、专业学会、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以及理论建构等方面对台湾的跨文化传播学发展历史做一梳理。由于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不是横空出世,从天而降,而是有其社会与历史缘由,因此本文参照点为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和中国大陆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于是自然带有中美两国和中国台海两岸的比较研究性质。比较研究发现:(1)台湾1974年引进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相对于大陆1983年才开始引进介绍,主要原因是美国对台湾各方面的影响;(2)大陆外语界的“跨文化交际学”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界限较清晰,而台湾方面用语随意不一,“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沟通学”或“文化间交际学”的术语称谓涵盖了大陆的“跨文化交际学”和“跨文化传播学”乃至“比较文化研究”;(3)大陆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置方面,外语界较之新闻传播学界更为突出,而在台湾,新闻传播学界的相关课程设置更突出,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台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留学美国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台湾的;(4)大陆已推出四部专门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专著,而台湾暂付阙如;(5)台湾学者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注重亚文化群体(包括台湾原住民)研究的特点值得大陆借鉴;(6)展望未来,台海两岸跨文化交际研究都应加强批判性体验式研究和教学实践,经由“修辞转向”以期最终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新视角。由于台海两岸在众多术语使用方面不尽一致,由于作者本人的外语学科背景,因此本文的比较研究难免片面主观,但以此为基础,相信后续研究有望解开更多“谜团”。从这意义上说,本文的学术理论意义不仅体现于可以促进台海两岸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而且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或许能体现出简单化的“对台宣传”所起不到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