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锋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意识形态趋于分离和弱化的时期登上历史舞台,文本中超量的语言表达和过分的形式主义策略,将当代中国文学渴望已久的艺术创新突然推到了一个奇特的高度。他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临摹和学习、对现实主义的强行超越以及对传统小说美学的撼动,以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带来了小说观念和形式的变革。“空间"无疑是研究先锋小说的一个关键词,一旦“空间”与“结构”相互结合,它便从叙事的幕后步入前台,使中国当代小说由一种纯粹的外部时间艺术走向了内在结构的“空间形式”,由可阐释的因果线性逻辑变为不确切的多元共时存在,从而赋予了小说无限的表现力,并折射出当代作家审美心理结构和世界精神结构的演易和变迁。
对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透视就从“空间叙事”开始。“空间”作为时间线性叙事发生“变形”的一种比喻,强调着文本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它是由于单一时间线索的打破,叙事结构呈现出多维性和无序性的弥散化状态,使历时性的线性叙述共时化,从而形成读者视域中的“空间”效果。这种“空间形式”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质变和叙事理论的转型。而有着强烈“现代派”色彩的先锋小说,正是在小说形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西方现代小说的借鉴与消化、国内叙事经验的承继与融汇,化作自身的创新动力,在文本形式的试验中挥洒着自由奔放的激情,呈现出中国当代小说的“空间化”异动。
论文上编第一章将“空间”视角映衬到中国百年文学演变的座标上,去体会域外文学和社会转型带给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上的转变,并从“真实观”、“时间观”和“修辞观”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索与详细阐释。此外,“空间叙事”的成型背后内隐着古今思维的演进和生成,中外观念的切磋与磨合,因此,从第二章开始追溯“空间”形式的古代渊源,梳理中国现代以来的空间意识及其对先锋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这既是对空间思维的一种正本清源,也旨在显示“空间叙事”研究的历史依据,增强本课题研究的文化底蕴。
国内的批评界对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长期“失语”,因为旧的小说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思维惯性处理不了先锋小说的异常现象。然而“空间叙事”的研究却能够深入文本内部对大量拼贴破碎的时间线索进行描述和分析,为我们阅读、阐释和分析先锋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论文下编以先锋小说为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空间形式”切入小说文本,深入到叙事结构的内部进行空间形式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并置、重复、嵌套、延宕等叙事手段和“桔瓣式”、“循环式”、“套盒式”及“链条式”等多种空间模式,以此来探索和发掘“空间叙事”所带来的新的小说美学特征和小说思想蕴含。
针对先锋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接受主体同样有一个“读什么”到“怎么读”的转向,面对新的小说实践中体现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结语部分重点探索了“空间叙事”小说的阅读方式、意义的产生与体会,以及“空间叙事”局限性所带来的深度思考。从而在先锋小说的再度凝视中去了解“空间叙事”的理论活性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