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光子晶体纳米梁谐振腔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415722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成光子技术的独特优势和迅猛发展促使光通信与全光信息处理、光计算与光子神经网络、光量子计算与密钥分发、微波光子学和光谱分析与传感等现代光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逐步迈向集成化,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这些光学研究和应用又反过来向集成光子技术的基础器件提出了能耗更低、尺寸更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要求。光子晶体纳米梁谐振腔作为一种同时具备极小尺寸和极高调控效率的谐振型器件,有潜力作为一种新型的集成光子器件基本单元结构,满足集成光子技术的发展要求。然而,纳米梁谐振腔目前还缺乏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纳米梁谐振腔作为多端口单元结构时面临传输效率低的核心问题,限制了其获得更复杂的组合功能和规模化集成。除了这一核心问题,还有一系列关键问题:如纳米梁谐振腔设计缺乏高消光比结构设计;纳米梁谐振腔通常只拥有一个高品质因子Q值谐振模式,不满足多种非线性效应对多频率光场相互作用的需求;在使用纳米梁谐振腔进行规模化阵列的应用时,需要克服众多单元结构的工艺误差问题等。基于以上的发展需求和纳米梁谐振腔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论文面向集成光开关、高消光比滤波器、四波混频谐振腔、小型化光谱仪这四种纳米梁谐振腔的实际应用,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器件制作进行验证,主要贡献和成果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首先从光子晶体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出发,提出了一种先通过平面波展开法计算能带结构特性构造缓变光子晶体结构,再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优化光场实现高Q值小模式体积纳米梁谐振腔的设计优化方法。(2)针对纳米梁谐振腔传输效率低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适性的半对称Fano谐振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高传输效率条件,并根据理论设计实际制作了具有高传输效率的纳米梁谐振腔光开关,使工作波长的插入损耗从8.5 d B大幅降低至1.5 d B。其结构特征为在与纳米梁谐振腔相耦合的双弯曲波导上精心设置了4个半对称的空气孔,核心尺寸仅为3μm×5μm,远小于传统光开关器件。(3)针对纳米梁谐振腔缺乏高消光比结构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发挥Fano谐振耦合增强对纳米梁谐振腔扩展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种Fano增强的高阶纳米梁谐振腔滤波器,其结构为多个完全一致的纳米梁谐振腔近距离耦合排布,仅以20μm×10μm的尺寸就实现了高达70 d B的高消光比和1 d B的低插入损耗。相比于传统高阶谐振器滤波方案,还无需有源调谐校准。(4)针对纳米梁谐振腔单一工作谐振频率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殊能带工程的光子晶体纳米梁谐振腔结构,使其仅拥有三个间隔相同的高Q值谐振频率模式,满足四波混频应用对光场频率的要求,其结构为中心孔参数反向缓变的单纳米梁多模式谐振腔,核心尺寸仅为20μm×1μm,并可以使用Fano耦合进一步增强非线性效率。(5)针对光谱仪应用中纳米梁谐振腔阵列规模化应用的工艺误差问题,通过将小尺寸可设计的光子晶体纳米梁与计算光谱重建算法相结合,通过算法提高了纳米梁腔阵列的工艺容忍度,优势互补得到了兼顾小尺寸、易扩展、易移植的纳米梁光谱仪,其结构为密集排布的宽度渐变的纳米梁谐振腔单元,单元核心长度仅为6μm,单元间隔为3μm。理论表明可以很容易地将该工作波段为1550 nm的纳米梁光谱仪移植到1310 nm和2400 nm附近。
其他文献
在国际高新技术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基础科学研究的强弱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经济甚至国防实力的主要标志。脉冲强磁场是现代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凝聚态物理、生物医学、纳米科学以及微重力学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对脉冲磁场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高场脉冲磁体的力学稳定性以及磁体寿命等问题,在实际基础科学研究中用于保障实验环境的脉冲磁场通常运行在80 T以下,更高磁场强度的脉冲磁体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辅助性T(Th)17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分期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以及Treg/Th17失衡是否与异常的DNA甲基化有关。方法分离RA患者和健康对照(HC)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Th17比例,CBA和ELISA法检测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q RT-PCR法检测甲基化酶m RNA表达,亚硫酸氢盐测序检测T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愈发关注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当前,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极限,但难以柔性化而使应用场景受限;以砷化镓为代表的III-V族太阳能电池效率虽高,但受限于高制备成本而难以大范围应用;碲化镉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则面临着毒性和原料价格高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仍然需要开发高效廉价且可柔性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
从人类基本的躯体运动到复杂的情感记忆,都是由不同类别的神经元所构成的神经环路,通过相互协同作用所形成的大脑网络来控制。因此,在介观水平研究神经元的精细结构和准确的脑区连接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大脑网络的运行机理至关重要。借助脑立体定位图谱作为参考,神经学家们能够以人工的方式去判断神经元及其纤维所属的脑区与核团。然而,由于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其定位精度十分依赖个人经验和熟练程度。同时,不同的全脑光学标记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3/4的糖尿病患者死于DCM诱发的心血管事件。DCM发病隐匿,病程较长,预后差,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中慢性、低度的炎症反应可诱导心肌细胞炎性死亡-焦亡和纤维化。DCM中心肌细胞焦亡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障碍,心肌纤维化使心脏变硬,顺应性降低,两者互相促进,导致心功能进行性受损,因此炎症反应被认
由于拥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优良的耐热性等特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在航空航天、医疗等众多领域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整纤维布局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层合板结构的性价比。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复合材料在高性能化、低成本化方面的研究。然而,这种面向性能优化的工程设计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对层合板结构厚度的轻量化裁剪会破坏载荷传递路径,进而引起应力集中。其次,大量确定材料布局的微细尺度设计变量和可
目的:我国多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ⅢB-Ⅳ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传统治疗方法为放化疗,但疗效有限。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
智能聚合物材料能感知外部刺激(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并将分子水平的光化学效应转化为宏观性质的变化。将光致变色分子整合到聚合物网络中,制备出具有光控形变功能的智能聚合物弹性体,相对于传统的热塑性弹性体,这种可进行光学加工处理的新型材料被命名为“光塑性”弹性体。六芳基联咪唑(HABI)作为一类有着快速光化学响应特性的光致变色分子开关,可被引入到聚合物中,用于智能聚合物材料的制造,然而其传统的合成方法效
以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进行生物炼制是一种可再生、碳中性的发展策略,但木质纤维素的酶解抗性限制了基于纤维素糖平台的生物转化过程。白腐菌是自然界中木质纤维素碳循环的主要分解者,可分泌一系列辅助活性酶(Auxiliary activities,AA)增效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本研究利用白腐菌胞外辅助活性酶构建高效的木质纤维素协同酶解糖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阐明关键辅助活性酶——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ytic
创新发展的经济时代,技术许可是创新成果变现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点。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拥有了大量的产品私有需求信息,企业之间存在需求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为了实现共赢局面,合作企业间会分享信息以制定更加准确的生产和定价的决策。于是,信息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而现有关于需求信息分享对创新企业制定技术许可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还极少,研究深度也不够。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信息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