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宣英译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许多汉语外宣材料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经过删减、增加、重组等实际上属于编译的措施。然而,编译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长期不被正统翻译所承认。提出用编译的策略进行外宣英译势必遇到理论上的阻力。
德国功能主义者给当代翻译研究带来一场革命,与多数注重源语言的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功能主义者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必须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功能主义者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境中,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目的语环境中的文本。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编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的删减、增溢、合并、调整、甚至改写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编译的目的就是改正原文的错误,理顺原文的逻辑关系,从原文的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出发,以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调整原文信息量,用目的语写出适应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译文,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从外宣材料的文本类型/功能来看,外宣注重的恰恰是受众的反馈、宣传的目的和效果,适当的调整的确能够改善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外宣的效果。因而,编译可以是外宣材料英译的一个重要翻译策略。
本文回顾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目的读者的角度,结合外宣材料本身的目的、文本类型和所要达到的交际功能,得出编译可以更好的发挥外宣材料译文功能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