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是细支气管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性病变。目前认为,BO是一项病理诊断,是指由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部分或完全地阻塞细支气管或肺泡小管,也即气道上皮损伤继发的上皮再生和瘢痕的结果。根据组织学特点,BO的细支气管损伤可以分为两类:狭窄性细支气管炎与增殖性支气管炎。引起BO的病因有很多,任何可导致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构的损伤、炎症,都可能导致BO。目前发现有感染、器官或骨髓的移植、严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吸入有毒物质等。儿童BO多见于感染后,称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PIBO)。病原体多为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其中以腺病毒最常见。BO确诊的金标准是肺活检,但病灶取材的成功率不高,在儿科也难以被患儿家属接受。所以现今BO的确诊越来越依靠胸部高分辨CT等技术。例如目前广泛认为马赛克灌注征的出现高度提示BO的诊断。由于BO病灶的不可逆,多数患儿预后不佳,咳喘反复发作,对患儿家庭带来精神及经济负担。目的:总结PIBO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转归,为PIBO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诊断为BO的39例患儿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包括血、呼吸道分泌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的病原学检查、血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过敏原和免疫球蛋白、BALF细胞学计数、肺高分辨CT及肺功能。其中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有病人均接受电话随访。结果:39例患儿(男28例,女11例),平均年龄22.9个月。均有长期反复咳嗽、喘息表现,短则1月余,多则2年。18例既往有明确重症肺炎史(占46.2%),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7例(占38.9%),腺病毒4例(22.2%),麻疹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例,副流感病毒Ⅲ型感染1例。患儿均行病原学检查,24例阳性(占61.5%),其中肺炎支原体9例,肺炎衣原体6例,副流感病毒Ⅲ型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偏肺病毒2例。29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均为支气管炎性变,BALF细胞学计数提示中性粒均增多(100%),40.9%的患儿嗜酸性细胞增多。外周血CD4+T细胞下降者73.7%,CD8+T细胞升高者73.7%,CD4/CD8比值下降68.4%。30例患儿行外周血过敏源检测,21例过敏源阴性(占70%),9例阳性(占30%)。10例患儿有细胞因子(IL-6, IL-10, TNF-a)检测,6例结果正常(60%)。胸部CT检查34例,结果均有CT透亮度不均,充气不均,局限性肺气肿,马赛克灌注征等。行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均为阴性(100%)。39例患儿电话随访,回访到22例患儿,回访率达56.4%,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22例患儿出院后均予布地奈德及按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喘雾)治疗,坚持每日喘雾(每日1-2次不等)治疗5例,发作时喘雾治疗17例。咳喘明显改善仅4例,占18.2%,其余18例仍有反复咳喘发作,占81.8%。复查胸部CT3例,均无改善。结论:重症肺炎是儿童BO的常见诱因,以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感染多见。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长期喘雾并不能改善儿童PIBO的长期疗效。